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2024年1月30日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2024年1月30日


談港府財赤與逆周期經濟政策(曾淵滄)
首先,我們應該先找出為什麼香港股市、樓市下跌,探明政府財政出現赤字的原因。

香港股市為何不振?
實際上,在二○二三年,全世界的主要股市大部分都上升,香港股市是少數不升反跌的。全世界的投資者在二○二三年都在憧憬美國會減息,因此炒高股市。根據過往數十年

的經驗,美國總統上任的第二年,美國聯儲局會加息,然後在第三年開始減息,可能第四年再繼續減息,理由是第四年又是另一次總統選舉年。一向以來,到了總統大選年,美國政府、聯儲局都會設法製造經濟繁榮,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政府增加財政開支、製造就業機會,同時聯儲局會減息以鼓勵投資與消費。拜登於二○二一年上任,二○二二年聯儲局果然開始加息,根據過往的經驗,二○二三年就應該開始減息。可是二○二三年通脹壓力大,聯儲局不敢減息,還加息加至七月。不過,儘管仍未減息,美國加息周期已經結束,二○二四年會減息的看法已經成了美國金融圈內的共識,美國股市也就因此迅速炒起,並帶動許多國家的股市一起炒。

美國減息,香港也應該會跟著減,這應該對股市有利。不過,香港金融界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香港股市之所以無法跟隨美國股市上升而上升,並非香港的上市企業賺不到錢,而是因為美國資金在大手沽售。目前,美國政府正在全力阻止中國的崛起,推出多種打壓中國及香港特區的措施。這些措施呼籲美國及其盟國將資金撤出中國及香港特區的股市,打擊兩地金融市場。長期以來,美資很大程度左右香港股市,美資一退,香港股市受到的打擊就很大。舉個例子,在香港上市,被稱為「股王」的騰訊,目前每股淨利潤比二○二一年初股價七百多元港幣時更多,但是目前騰訊股價與當年相比,跌了不止一半。企業賺的錢多了,股價卻跌了。是市場估值改變了,還是有人大手沽售?今日美國股市的平均本益比(P/E)比香港高好幾倍。簡單的說,美國股票比香港貴,香港股市面對沽壓導致股價低殘。

政府的長期土地供應方針
過去十多年,香港特區政府為了壓樓價,先後推出三種額外的買樓賣樓印花稅,這些額外的印花稅被稱為「辣招」稅。不過,目前香港樓價下跌的主因倒不是因為特區政府推出「辣招」稅,而是美元開始加息,而且加得很凶,港元與美元掛鈎,也跟隨美元加息。加息使到供樓人士壓力大增,資金周轉不靈而不得削價求售。香港樓價就是從加息後開始下跌的。樓價下跌,土地招標不成、導致特區政府決定今年一月至三月暫時不推出住宅用地與商業用地招標,只提供一幅位於北部都會區的工廠土地招標。

前陣子,地產商與香港特區政府商討六幅土地的補地價談判失敗,數天後,政府馬上宣布動用土地收回條例強制收回古洞北及粉嶺北一千六百九十幅私人土地,總面積達一百零九公頃。這也表示新北都的開發正式啟動了,數年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高科技企業在新北都落戶。新北都提供工業用地,也提供住宅用地,十年之後,整個香港將面貌一新,這說明特區政府的長期土地供應與發展並不會受到短期樓價下跌影響。

無需增加新稅制
接下來我們談為什麼政府財政支出出現巨大赤字的原因。財政赤字巨大的主因是政府賣地收入大減。一直以來,除了稅收之外,賣地收入也是特區政府重要的收入,賣地收入大減的原因是樓價下跌,地產商不願出高價買地,甚至不參與投標,導致土地招標出了問題,嚴重影響特區政府的收入。

於是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增加政府稅收的方法。舉個例子,有人建議開徵陸路離境稅,理由是大量港人北上消費。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行為,而且收入有限,這是全面破壞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大政策,而且,收費的過程會大大增加每日如此多人的出境所需要的時間,造成嚴重堵塞。實際上,香港地鐵由上水站至羅湖站或落馬州站的收費遠遠高於同樣距離的其他站,這已經是一種變相的「離境稅」,而且施行了許多年,這些額外增加的票價由港鐵公司徵收,而港鐵公司的大股東就是特區政府。

幸好,今年美元一定會減息,只是不知道幾時才會開始減,美國減息肯定對香港樓市有利。樓價回升,地產商會也會恢復積極買地,增加特區政府的賣地收入,減輕財政赤字。實際上,過去十多年,特區政府推出的「辣招」稅並不是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而是壓抑樓價。因此,目前更應該一舉取消所有的「辣招」稅,只要樓價回升,許多問題都自動解決。而且,減息也使香港上市企業派發的股息遠高於銀行利率,增加買股票收股息的吸引力,推動股價回升。樓價與股價一起回升也會推動消費,加速經濟復甦。也因此,香港並不需要考慮徵收這樣那樣的新稅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香港面對經濟放緩、消費疲弱的壓力不小,振興經濟,增加政府財政開支,推行逆周期經濟政策是正確的。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儲備非常雄厚,短期的財政赤字不是問題,只要經濟增長恢復,財政赤字自然會變成財政盈餘。

(作者為香港財經評論員。)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mingp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