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施永青 am730C觀點 - 施永青 2024年6月12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 施永青 2024年6月12日


中國應調節自己的產能 以減少內捲
中國應調節自己的產能 以減少內捲


中國應調節自己的產能 以減少內捲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認為,中國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擴內需上,而不是只顧增加生產。克魯明直言,「我們沒法消化,世界也不會接受中國想要出口的一切。」克魯明形容現時

的情況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個風險。

克魯明的說法並無新意,美國財長耶倫早有類似的說法,目的在於把中國的增產能力妖魔化,以便出動高關稅與禁運等極端手段來打擊中國的出口。

其實,自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已經國際化。率先工業化的國家,哪個不是把他們的產品瞄準全球市場?為了打開國際市場,他們甚至出動炮艦外交,逼其他國家就範。中國現在只是憑產品的價錢與質素,讓其他國家可以多一種選擇。這種做法完全符合西方國家一向主張的市場競爭的概念。世界已經全球化,不可能返回生產只顧內需的時代。

馬克思很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的一個主要矛盾是生產社會化,但生產資料卻個人擁有。這裏所說的社會化,現在已上升為全球化。現代化的生產,原材料來自世界各地,零部件的生產鏈也橫跨多個國家,而完成後的產品更必然會向全球推銷,不可能只為了滿足內需。

然而,生產方式全球化之後,就會與生產資料的個人擁有(現代已發展成由個別企業擁有)之間產生矛盾。所謂生產資料,是指機器、廠房、原料與能源等。由於這些生產資料是由個別企業所擁有,他們各自為政,只考慮個別企業的利益,不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他們之間只會競爭,沒有協調;大家都想攻佔全球市場,成為全球霸主。



以電動車為例,單是中國就有比亞迪、上汽、理想、小鵬、蔚來、華為、小米、廣汽、吉利……等。他們都志在全球,怎不展開激烈的競爭,形成嚴重的內耗(內地稱內捲)。有些產品,本來賣貴一些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卻因為小米要與理想爭,比亞迪要與華為搶,弄到價錢遠低過消費者的承受力。結果可能大家都沒法生存,非要淘汰一大批,才有部分可以生存下來。

這個過程中,消耗很大,浪費很多,還要被外國指責是惡性傾銷。中國政府應利用社會主義的優勢,調節這些公司的產能,及早淘汰一些沒有希望的公司,鼓勵其中一些公司合併,以減少內捲。此外,中國政府還可以向這些公司的產品徵收出口稅,這樣不但可以避過傾銷的指控,還可以避免中國的產品售價因自己圍內公司的競爭,而賣了一個偏低的價錢。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