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越來越商品化, 教育似是一盤生意多於教學. 當然, 能提供優質教學的, 算是雙贏, 否則的話, 輸家是學生及家長.
有些人想升學, 無奈成績未達標, 大學不收, 副學士不收, IVE不收, 他們想升學, 於是找來了坊間的一些商業學校來進修. 我不是說這些學校一定是不好的, 只是有些學校無論在設施或是師資上, 都未達標, 未達標的學生在未達標的學校進修, 即是雙重不達標. 這不會是負負得正, 而是負負得負. 家長及學生以為子女有書讀了, 放下心頭大石, 原來是一個局. 雖然未至於是騙局, 但花了時間, 卻得不到結果.
有朋友想讀某實用科目, 香港只有兩所大學有開辦此科, 而且有不錯的實習機會. IVE也有同樣的科目, 但她處處碰壁, 只有退而求其次, 找來一間有開辦此科的商業學校就讀. 她與幾位朋友一起報讀, 由於經濟原因, 她們同時申請了政府的免資產審查貸款. 過了不多的時候, 幾位朋友相繼退學, 有的發覺自己的興趣不在此, 有的認為貨不對辦, 最後只剩下她一位. 她想退款, 學校拒絕. 幾位學生交了金額甚大的學費, 而且也簽了貸款的文件, 現在退學了, 仍然要還款.
那學校賺了為數不少的金額, 可以作為一些營運經費. 學校其實沒有太大的過錯, 它們開門做生意, 明碼實價, 你情我願, 錯的是那些學生, 沒有想清楚便交了巨額的學費. 其實在交學費前, 她們可以參觀一下學校的設施, 查詢一下有沒有實習機會, 實習的人數及機構是如何, 每班學生的人數是多少, 畢業的又有多少, 有多少中途退學, 畢業後做什麼工作, 有沒有獎學金, 師資又如何, 可否看一看從前的時間表, 有沒有試課, 其他的額外費用, 如何決定成績的等級, 其他人的口裨等, 這已是一大堆問題了.
如果你不清楚, 表示有風險, 你還是想清楚才升學. 以現時的環境, 要升學不難, 找好的學校卻很困難, 而畢業後找到好工作更難.
李兆波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