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書健弘觀 - 楊書健 2022年6月14日

書健弘觀 - 楊書健 2022年6月14日


【書健弘觀】楊書健:投資科技股才是分散風險

書健弘觀

日期:2022-06-14
更新時間:07:20:22
最近幾個月我在本欄寫了不少科技股,本來只是因為下一波科技革新極有可能影響到能源系統,而能源系統又是「實體資產」(real assets)的一部份。因為實體資產是在地產的基礎上,

混入了部份基建項目的穩定收益板塊,所以才需要仔細研究新能源對現有能源系統的影響。不過後來卻有讀者問我,對於我這類地產出身的投資者,到底是如何看科技股。

科技影響生活,當然是老生常談。但是現時全世界經歷的科技革新,卻是幾十年未見之迅速。例如現在雖然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但是第一部 iPhone 是 2007年的產品。由全新產品到巿場飽和,中間不到十五年。十五年相對於短線炒作當然是很久,但是長線投資以「十年能否升十倍」為基本考慮,則整個手機革命剛好是一個投資週期。

再者,也許是監管制度追不上時代,又也許是虛擬世界的架構使然,近年的科技經常會有寡頭壟斷。像網購業雖然有好幾間,但是在每一個地域或行業都明顯有霸主,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巿場份額。

傳統行業當道的時代,投資板塊 ETF 實際上是投資了板塊最大的幾間企業。因為幾間巨頭之間誰也推不倒對方。排名第一的企業,增長率或盈利率可能較排名第五的企業高了三五個百分點,同時投資雖然結果稍差,但是仍會有不俗的回報。

但是科技股卻更是零和遊戲:有網上服務雄霸了某一領域,也許五年回報以倍數計,但是同時間其他同領域的網站就沒落了。ICQ、 MSN Messenger 、 Frienster,甚至 Yahoo 都是沒落了就不再值錢的例子。反而 Macy’s (美國高檔百貨公司) 每年有息派,持股十年股價雖有大升大落,但是平均投資回報亦不差。

正因此,科技界是贏家全取,所以要麼就不投資,要麼就必需研究個股。以整個投資組合而言,最穩定又會產生現金流的是債劵和地產,然後靠股票帶來總回報。但是由電動車和再生能源,到還未上巿的星鏈互聯網和星際運輸商業化,面前的科技革新每一項都可以像過去二十年一樣,大幅改變生活。就算不求科技股致富,在科技改變世界的時候,原有的經濟體系亦會改變。因此,長期配置放總投資組合的幾個百份點到「十年十倍」的科技股,反而才是分散風險。

書健弘觀 - 楊書健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s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