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取代小公司是好事抑或是壞事?
大企業取代小公司是好事抑或是壞事?

王于漸提及香港的僱主比例大跌至2.1%的數字,值得深思。(資料圖片)
《AM730》20周年午宴那天,王于漸教授發言,辯才無礙,妙語如珠,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師。
他提及到一些數字:1991年,香港的企業主佔了全民就業
率的8.1%,但現在只剩下了2.1%。換言之,老闆少了,打工仔多了,當然也意味著大量企業的失敗,以及企業的大集團化。
問題在於,這究竟是好事,抑或是壞事?又用回王教授引用的數據,美國的企業主比例,也是2%到3%之間,客觀的事實是,美國在企業競爭力而言,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從這角度看,香港在這方面,也不太壞呀!
日本的未來學家大前研一有一本書寫過,書名偶忘之矣,日本的旅遊業是溫泉酒店,提供一泊二食;美國卻是大型的主題樂園,如迪士尼、環球影城,相比之下,日本的一泊二食顯然是不夠競爭力。
這就是經濟學上的「規模效應」,用中國的俗語說,叫「集中力量辦大事」,皆因大企業在管理、研發等等方面,皆有優勢。
以汽車製造業為例,大工廠可以巨量減低成本,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就寫照。以高科技為例,研發費用之高,只有大企業方能支付得起。以香港人熟悉的地產發展為例,大型屋苑比單幢樓更加宜居。就是農業,也是美國的大規模耕種,比起日本的小農經濟,更有效率、成本更低。

以上這些,都是「規模效應」的好例子。不消說,更加長期、回報更慢的「投資」,如基本科研,只有政府方能支付得起。
毫無疑問,在「規模效應」之下,競爭力大了,但是大企業多了,意即貧富懸殊也加劇了,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和香港的狀況。
然而,當大企業兼併,小企業倒閉,年輕人要想創業發財,經濟要想添上活力,還有甚麼途徑呢?
答案是:新經濟。例如說,二十多年前,互聯網初興起時,大量一人公司在雨後春筍般湧現,就是今日的巨無霸amazon.com,也是貝索斯從一人公司幹起,馬雲的阿里巴巴(9988)有著蔡崇信的大水喉支持,也不過是「十八羅漢」,只有18名員工而已。
所以,結論是:今日的香港的經濟沒有活力,原因是缺乏新經濟。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