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還是人為炒作?
人工智慧還是人為炒作?
AI擁有重塑各行各業的潛力。(資料圖片)
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成為企業策略和投資者關心的焦點。不論是企業業績匯報、公司行政總裁的展望,還是初創公司的投資簡報,幾乎都離不開這個縮寫:AI。大家都認為,人工智慧將主導未來——它是提升
效率的關鍵,更是解決銷售疲軟與全球複雜挑戰的萬靈丹。這種敘事極具說服力:系統更聰明,決策更迅速,結果更具變革性。然而,在光鮮表面之下,一個根本問題始終揮之不去:AI 真的是靈丹妙藥,還是用來推高股價的流行詞?
毋庸置疑,AI擁有重塑各行各業的潛力。在醫療保健領域,AI有助於更早診斷疾病。在金融領域,AI能優化風險模型和欺詐偵測的系統。在物流領域,AI能協助簡化供應鏈流程。這些都是AI實實在在的好處。對於專業人士來說,AI工具可以撰寫報告、摘要冗長的文件,甚至管理日程安排等,從而釋放員工寶貴的時間,用於更具策略性的思考。這正是我們所憧憬的未來:由科技處理繁瑣事務,讓人類專注於創意與關懷。
 
 然而,這種美好願景正日益被炒作的迷霧所籠罩。一種新型的「漂AI」(AI-washing)正席捲企業界,類似過去的「漂綠」(Green Washing)一詞,它只是在現有產品或模糊的未來計劃上套用一層膚淺的AI詞。動機顯而易見:「市場認知」。金融分析師已經注意到兩者之間的直接關聯,在投資者溝通中顯著提及「AI」的公司往往會立即獲得股價上漲,而且往往是被高估的。在這種環境下,制定「AI 策略」與其說是技術進步,不如說是為了避免在股東眼中落後於人。
這種現象令人聯想到過去的科技熱潮,還記得區塊鏈狂熱或元宇宙炒作嗎?兩者皆是承諾遠超現實。今天,一份新聞稿提及「AI 整合」即可令股價飆升,即使實際推行尚需數年時間或其實際應用範圍微乎其微。
所以,AI 並非靈丹妙藥。它需要可靠的數據、專業人才、道德監察以及明確的商業目標。如果缺乏這些基礎,AI 項目可能慘遭災難性失敗。更糟的是,它可能引入偏見、侵害私隱或造成意想不到的反後果。在缺乏策略基礎的情況下倉促採用人工智能,不僅解決不了問題,更可能帶來更多難題。
這波炒作週期的危險不容小覷。對投資者而言,它可能形成資本泡沫,資金流入的往往不是最健全的商業模式,而是那些「最會說AI故事」的企業。對企業而言,它可能引發瘋狂而浪費的「軍備競賽」,數十億資金被投入到缺乏明確盈利路徑或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項目上。最終,這種狂熱可能會帶來沉重的代價,導致投資者幻滅並大幅回調,甚至那些有真正應用AI的公司也會受牽連。
 
 那麼,未來的方向是甚麼?
答案並非否定AI,而是拒絕口號,追求實質。身為觀察者、投資人和消費者,我們必須突破那些浮於表面術語,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問題:人工智能究竟解決了哪些具體的效率問題?它的投資實際回報率如何量化?它運用了哪些數據?並採取了哪些道德的保障措施?
未來十年真正的領導者,將不是僅僅搬出AI術語的人,而是能展現其紀律、務實與合乎道德應用的人。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辨別兩者的差異。
康莊大道 - 區麗莊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