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7月16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7月16日


資金氾濫背後


內銀有可能減派息。(資料圖片)
市場一如以往,既有憧憬,亦有憂慮。面對政治不確定因素升溫、經濟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負面問題,本應有足夠理據推低投資市場氣氛。可是,疫苗研發有進展的消息,很快又反而令風險胃納得以保持,好淡因素兩面均等下,證明市場主流仍然是樂觀牛派主導。

市場有本

身的預期,惟金融機構對前景卻有不同的演繹。金融機構掌管經濟命脈,對信貸表現最一清二楚,如果看看美國幾大金融機構第二季的壞帳撥備,單是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及富國銀行,再額外增撥多280億美元,較第一季多近100億美元。接近300億美元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已相當於一家頗具規模的香港藍籌股市值了。無疑,撥備多少展示了金融機構的處理潛在壞帳能力,愈多可能是證明愈有實力,但對於前景,美資大行高層卻是不約而同相當審慎,甚至表明現在不是一般的衰退那麼簡單,非正常多的撥備水平,可能要待疫苗研發成功為止。

或者,金融機構已直接說明,要疫情陰霾消除,只有靠疫苗,換言之,未來一段時間,除夾雜常規的政治噪音及經濟表現之外,疫苗的進展會成為相當左右大市的重大因素。

得疫苗,得市場走勢以至更多的主導權,如果以此現時國際環境來看,最怕的是疫苗研發被政治化,既存在競賽比併,中間亦滲透更多政治元素,令疫苗成為政治角力的棋子的話,如是者就絕非全球之福。

金融機構的審慎,並非有甚麼特別原因,很簡單,因為全球金融機構根本就沒有條件存在樂觀。美資行還好,炒炒賣賣也撈到一筆,至於內地銀行,除之前可能獲發證券牌照之外,近期似乎沒有太多正面因素可言。

一方面,內地的寬鬆政策似乎有所調整,減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已非既成事實,另外,在規管上,中國人民銀行為首已將重點轉移至風險控制,及重提影子銀行。

至於派息方面,監管層近日的言論,似乎不斷要內銀面對有減派息的可能性。

中美博弈,香港牽涉其中,亦就是代表一場隨時爆發的金融戰。單是港股及港匯,以至港樓的表現,是否就是代表市場沒有憂慮,大家心照也。撇除甚麼潛在制裁,或外資企業遷移,單看銀行拆息,一日比一日低,資金當然氾濫,但故事的另一面就是,大量資金其實是沒有太大的貸款需求。

逢周二、四刊出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