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品中資 - 李飛揚 2012年7月21日

品中資 - 李飛揚 2012年7月21日
20/07/2012 14:25
《品中資-羅國森》內銀從來都是高風險板塊
《品中資》上日的品評中提到,內銀股之中,建設銀行(00939.下稱建行)和交通銀

行(03328.下稱交行)是近期最弱勢的兩隻股份。而上日也剛好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

和建行和交行的收市價湊巧地完全相同,當時是4﹒77元。
經過三日的反彈,昨日交行的股價收報5﹒01元,而建行只有4﹒93元,可見兩位「弱

者」之中,建行仍是最弱的一個。
建行之所以成為弱中之弱,少不免跟浙江中江集團傳因投資失利,處於破產狀態,令欠債規

模高達80億元(人民幣.下同)有關,因為其中單是建行便佔30億。

正如很多分析認為,這30億元壞帳很「濕碎」,田為只佔建行去年盈利(1600多億元

)的不足2%,完全不會動搖建行的盈利基礎。我是同意的,但問題是,這是冰山一角,還是暴

風雨的前夕?!
內銀股壞帳可能增加這個問題,令我想起去年這個時候,內地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曝光,令

到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可能是內銀股的一個計時炸彈;結果,內銀股的股價也由這段時間開始

轉弱。
地方債務是甚麼一回事?當時,原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已退任)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

就談到了內地地方債的問題。
*地方債率先敲響壞帳警示*
他指出,地方債的規模大約10萬多億元,相對於40萬億的本地生產總值其實不算高,而

且,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很快。另外,地方政府無公開發債,債務負擔不重,且平台的貸款多用

於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基礎設施上。因此,中國的銀行體系不需要救助方案。

對於建行來說,他指出,地方政府債務對該行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建行的很多政府貸款都具

有良好的現金流,也有很多辦法來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當時,我自己的分析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是存在的,而且也有一定風險,只不過,現時

未致於要中央政府出手相救,而且,這個炸彈也不會在一兩年內爆發;而對於建行來說,情況會

比其他內銀股好一點。
而從投資角度看,當時我的總結是,內銀股確實很便宜,也值得趁低吸納,但風險比過去提

高了。所以,最好等到股價回升上今年(2011年)的高位左右便先行獲利,盡量要從風險角

度去定去留。另外,投資者最好不要長期持有內銀股,也不要獨沽一味只買內銀股。

看來,這個忠告是很中用了。好了,今次又如何?我認為,建行可能出現單一客戶高達30

億元壞帳的情況,不會是單一個案,就算大家不去質疑建行在審批貸款予民企時的風險管理措施

,但在經濟確實有很大下行風險的情況下,壞帳進一步上升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趁反彈減持內銀股*
因此,今次我會更進一步建議,要趁反彈減持內銀股,而不是趁低吸納。內地一些媒體形容

,內銀股的股價本來已經是「地板價」,誰知還會跌落「地窖」,擔心地窖之下還有幾層。這個

形容確實很「抵死」的,因為大家都認為,內銀股的估值實在很吸引,當中尤以息率更難以抗拒


所以,很多投資者都因為這個理由,而大量持有內銀股,他們認為,股價跌了就擺埋一邊收

息,反正最終都有「阿爺」照住。我對這個想法總是很不安。
其實,銀行股從來都是高風險的板塊,過去的內銀股更加是極高風險的板塊。之不過,隨著

主要的內銀股都在香港上市,她們都願意將風險管理這一環,提升至與國際接軌,而事實上,過

去幾年是有一定成績的。
但隨著經濟轉弱,幾乎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又可能浮現。因此,如果大家手上仍然是持有很

多內銀股的話,我認為應該趁反彈減持。大原則是,內銀股不應該佔你組合的五成或以上。

《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羅國森》
品中資 - 李飛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