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經人 - 羅家聰 2012年7月7日
羅家聰:南亞四市失守時九七跌市即啟始 (2012-07-06 12:41:14)
轉載▼
熱錢湧入,股彙樓價齊齊上升,這是亞洲在1997年金融風暴前的事,亦是亞洲、乃至全球新興市場在過去數年,尤其是2009、2010年的事。金磚四國當中,或許除中國外,其餘三國的股彙皆於2011年見頂,跌至現在(人民幣由官方控制,A股則早已見頂)。
據《國際結算銀行季報》的數據,全球新興市場自2010年第四季至2011年第二季間,早見撤資現象(見今年年初《經濟日報》拙文「資金一早已流走新興概念可以休」)。
一線新興市場既已如此,我們會問:二、三、四線會否亦如是,亞洲風暴會否重演。
股彙齊貶 撤資明顯
最受市場關注的新興市場,應是印度,因其彙價(兌每美元計.下同)近年暴挫,幅度媲美2008年海嘯時。較諸股市,彙市遲近一年始跌,這與1997年亞洲風暴時似,當時彙市也遲股市半年始跌【圖1】。然而,由1995年至今,印度盧布反複跌足17年,但無礙印度股市期間倍升,反映印度股市的上升並非純靠熱錢流入,而有增長因素。
這與其他亞洲地方未必相同,因為首先,亞洲有一些經濟體其實已發展好幾十年,例如新加坡及香港,她們雖屬「細小開放型」,但人均產值躋身全球十大,怎講也非「新興」;其次,這些細小型經濟體與靠人口概念的大型新興國,增長模式有所不同。對於前者,經濟既已成熟,亦無人口概念,股市自然較受熱錢這單一因素主導,與後者顯然有別。果如是者,除非如香港般彙率固定,否則熱錢主導的股市同會推升幣值,令兩者相關。而事實上,以下即將檢視的幾個細小開放、但不太新興的經濟體,股、彙確甚同向的。
先看台灣,多年來股、彙間的關系,顯然比印度的密切【圖2】。在亞洲風暴前,新台幣早已無法維持高企,稍見回落,直至1997年股、彙齊受狙擊,方才雙雙大?;至於見底,當時也是彙比股早;到2000年科網爆泡,則股、彙幾乎同時見頂、見底。及至近年,則無論2008或2011年的跌市,均倒過來由股市帶動,先於彙市見頂、見底。
南韓的情況與台灣稍異,雖然股、彙兩市走勢吻合,但一直以來皆是股市領先彙市【圖3】。
愈炒愈南 分批見頂
另一發現是,早在1997年被狙擊前兩年,韓股早已下跌,韓圜亦漸見貶值。在股市牛市期間,即使調整,也不見貨幣同貶的;所以,如果兩者同貶,則撤資明顯,故在股跌之餘,彙貶不失為一上佳的確認指標。其實以稍長趨勢看來,2008年至今,即使韓股浪高一浪,但韓圜卻浪低一浪;在2010年第二季至2011年第二季的一年間,較諸韓圜,韓股幹升;及至2011年第二季至2012年第二季,兩者皆跌,似互確認。
新加坡的股、彙關聯度甚高,不過在亞洲風暴前,股市早於1994年初見頂【圖4】。參考1994至1995年初、2007年底至2008年初,以及2010年底至2011年初的三段日子,得出的啟示是,單是彙價上升,哪怕反映資金流入,但若股市不跟,亦終會大跌。事後看來,前兩段日子後均見大型股災;至於今次,縱然股災未見,但跌勢已畢現。
新加坡與毗鄰的馬來西亞,兩者在亞洲風暴前的模式均似:股市早於1994年初見頂,彙價則強捱數年至被「隊?」為止【圖5】。雖然在1999至2005年間實施外彙管制,外彙幾乎無市無價,不過仍見近幾年股、彙關系之密切。過去一年,顯然見到兩者分道,股有股升、彙有彙停,甚有1997年前味道。須知當年暴挫前夕,亦未曾怎飆升過的。
再鄰近的泰國,情況也很接近。觀圖所見,十幾年來股、彙也關系密切【圖6】;也與馬來西亞一樣,近一、兩年泰股無視泰銖無力向上而繼續「幹升」,情況與1998、1999年間與2007、2008年間類似。從上所見,股、彙皆跌如印度及三小龍,固然反映兩者互相確認,但即使僅股升而彙停如泰、馬,按過往經驗也是見頂大跌前的征兆。
上文所看,除印度外均為細小體系;細小是指人口,最大的泰國亦不到7000萬人。然而,南亞還有若幹新興國家如金磚四國般以上億人口為概念,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兩國一樣在亞洲風暴中受挫(同樣人口上億的巴基斯坦則無受影響,孟加拉國無股市)。
印度尼西亞與印度有點類似,就是十幾年來股有股大升、彙有彙貶值,一如解釋印度的升市,這多少反映印度尼西亞升市不純因熱錢流入,而是有一定的本土因素,其經濟增長幾乎是上述各地中最好的【圖7】。不過在過去一年,盡管股市居高不下,但印度尼西亞盾已持續貶值。
那除中國以外,有否亞洲經濟體的增長比印度尼西亞更好?答案就是菲律賓。如圖所示,菲律賓最近的股、彙皆在向上,未見回調【圖8】。菲律賓股、彙與剛述的幾國相似,不贅。
比較馬、泰、印、菲,可見四國近期的股市高位比起2007、2008年時,所高出的幅度是一個大於一個的。不難推測,資金不炒傳統金磚四國,轉而愈炒愈南,由二線的馬、泰,炒到三線的印、菲。輪流見頂輪流炒,情況跟上次亞洲風暴分別不大,當時亞股也分兩批見頂,一批1994年,另批1997年。當時炒上一樣很有基本因素。
金磚四大 相繼失守
香港的放到最後,因港彙掛鉤,無甚可談。若看遠彙,也視乎港美息差。1997年,港美皆非零息,息差顯著,當時遠彙貶值確實反映資金撤走【圖9】,不過,時至今日,兩息皆極近零,資金流走所帶來的遠彙貶值,幅度定必遠較當年為小,指標作用不大。今次港股在前年底由25000點跌起,遲於印度,與星股同步,早於台股,更早於韓股。資金換馬本身推論不到全線下跌,但若換到最後一批而齊齊下跌,則確認環球跌市了。
現在金磚四國、歐美四大(美、英、德、法)、亞四小龍相繼失守,只剩南亞四市──馬、泰、印、菲獨力撐住,而以彙價計算,則有其中三國持續貶值了好一、兩年。當這「最後四市」都失守時,就是「九七模式」急挫之始。
一名經人 - 羅家聰 舊文
網頁
▼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環球經濟 - 王冠一 2012年7月7日
環球經濟 - 王冠一 2012年7月7日
王冠一財經專欄:自圓其說賣花讚花
財經 - 環球經濟
王冠一
2012/07/06, 週五
美國聯邦儲備局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週二公佈了部份銀行提交的報告,內容主要是銀行訂立其「生前遺囑」〔living wills〕,提出銀行一旦無力經營時,如何透過分拆或變賣資產去避免納稅人付鈔,並藉機讓銀行對「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的指控作出自辯。
4年前,美國金融業出現危機,政府安排把陷入財困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以賤價售予摩通,其後到雷曼出事時,政府卻不出手拯救,最終引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草木皆兵。直至政府為金融體系作出全面擔保,並動用公帑推出規模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才把一場風波平息。
危機雖已過去,市場仍心有餘悸,關注銀行會大得不能拯救,一旦出現問題時,政府為免殃及環球金融體系,被迫再動用公帑救亡。於2010年通過的「多德•法蘭克金融改革法案」便要求銀行提交報告,如何在資不抵債時可以有序解體,毋須把納稅人拉入漩渦。若監管機構認為所提方案不可行,便會強迫銀行出售部份業務,又或者進行改組,把結構簡單化。
率先提交報告的跨國大銀行有9家,包括美銀、花旗、摩通、高盛和大摩等5家美資銀行,以及巴克萊、德銀、瑞銀和瑞信等4家歐資銀行,估計在明年年底前,共有125家大型銀行需要提交「遺囑」。一如所料,這9家銀行各自在報告中積極自圓其說,賣花讚花香,力證即使破產亦毋須公帑拯救,也不會殃及環球金融體系。
美銀受累於購入Countrywide出現天文數字的按揭損失,於金融海嘯後股價復原程度一直跑輸同業。它在厚達42頁報告中指出,過去數年已採取措施令公司運作變得流暢,亦已重建資本並改善風險管理,消費者及商業信貸質素顯著改善,市場及交易對手風險亦下降,反映風險文化加強。另一家飽受風暴蹂躪的花旗則指出,經過金融海嘯洗禮後,已把可變現業務與核心業務分開,若需要拆細或倒閉,亦已作好協助監管者的準備。花旗強調,現時公司與災前比較已脫胎換骨,變得更纖細、安全和健康。
近日因對沖衍生工具損失20億美元、虧損數字盛傳已擴大至90億美元的摩通,於報告中詳列了25家旗下實質法律個體、30項核心業務範圍及18家美國國內國外本身屬於成員的結算所及結算系統的名單,試圖說服監管機構它對倒閉後果瞭若指掌,所作準備亦較倒閉更充足。兩大投行的高盛則聲稱會為資產尋找潛在買家,以備不時之需;大摩較老實,坦言假設性的倒閉必然緣起於突發事故,屆時整體經濟及金融市場亦面臨壓力,所訂定的解體方案未必能管用。
外資銀行中,德銀認為國際緊密協作,便可提升銀行有序解體效率,降低金融體系風險,建議加強跨境通報機制和聯繫。巴克萊則指有效解決方法是把大得不能倒的最大型環球金融機構連根拔起,同時國際監管機構亦要加強合作。不過,提交報告的巴克萊管理層於「拆息門事件」相繼離任,令報告變得毫無意義。
過往金融風暴均是在沒有防備下忽然殺至,如今再築防火牆,只是事後孔明,但作好防風措施,總比漫不經心為佳。更實際的做法,仍是加強資本比率。歐洲銀行於歐盟峰會為融資創造了有利環境後,果斷發債集資,甫踏入7月已發行75億歐元優先無擔保債券,接近次季全季集資100億歐元,為債券到期未雨綢繆,有助減少市場不明確性帶來的衝擊。銀行若能時刻對危機保持警覺,避免摩通般貪勝不知輸而錄得巨額虧損的個案重演,總勝過訂立遺囑。
今次要銀行訂立遺囑的最大漏洞是假設只有單一銀行出現問題、金融市場未癱瘓,融資市場亦運作如常,但若有大型銀行出事,其他銀行不可能不受牽連,若風暴驟然捲至,潛在買家分分鐘自顧不遐,一切為銀行倒閉所擬定的售產計劃,只會淪為空談。
王冠一
www.wongsir.com.hk 下一個 >
新增評論 名字 (必須)
傳送 (Ctrl+Enter)
Cancel
JComments
環球經濟 - 王冠一 舊文
王冠一財經專欄:自圓其說賣花讚花
財經 - 環球經濟
王冠一
2012/07/06, 週五
美國聯邦儲備局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週二公佈了部份銀行提交的報告,內容主要是銀行訂立其「生前遺囑」〔living wills〕,提出銀行一旦無力經營時,如何透過分拆或變賣資產去避免納稅人付鈔,並藉機讓銀行對「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的指控作出自辯。
4年前,美國金融業出現危機,政府安排把陷入財困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以賤價售予摩通,其後到雷曼出事時,政府卻不出手拯救,最終引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草木皆兵。直至政府為金融體系作出全面擔保,並動用公帑推出規模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才把一場風波平息。
危機雖已過去,市場仍心有餘悸,關注銀行會大得不能拯救,一旦出現問題時,政府為免殃及環球金融體系,被迫再動用公帑救亡。於2010年通過的「多德•法蘭克金融改革法案」便要求銀行提交報告,如何在資不抵債時可以有序解體,毋須把納稅人拉入漩渦。若監管機構認為所提方案不可行,便會強迫銀行出售部份業務,又或者進行改組,把結構簡單化。
率先提交報告的跨國大銀行有9家,包括美銀、花旗、摩通、高盛和大摩等5家美資銀行,以及巴克萊、德銀、瑞銀和瑞信等4家歐資銀行,估計在明年年底前,共有125家大型銀行需要提交「遺囑」。一如所料,這9家銀行各自在報告中積極自圓其說,賣花讚花香,力證即使破產亦毋須公帑拯救,也不會殃及環球金融體系。
美銀受累於購入Countrywide出現天文數字的按揭損失,於金融海嘯後股價復原程度一直跑輸同業。它在厚達42頁報告中指出,過去數年已採取措施令公司運作變得流暢,亦已重建資本並改善風險管理,消費者及商業信貸質素顯著改善,市場及交易對手風險亦下降,反映風險文化加強。另一家飽受風暴蹂躪的花旗則指出,經過金融海嘯洗禮後,已把可變現業務與核心業務分開,若需要拆細或倒閉,亦已作好協助監管者的準備。花旗強調,現時公司與災前比較已脫胎換骨,變得更纖細、安全和健康。
近日因對沖衍生工具損失20億美元、虧損數字盛傳已擴大至90億美元的摩通,於報告中詳列了25家旗下實質法律個體、30項核心業務範圍及18家美國國內國外本身屬於成員的結算所及結算系統的名單,試圖說服監管機構它對倒閉後果瞭若指掌,所作準備亦較倒閉更充足。兩大投行的高盛則聲稱會為資產尋找潛在買家,以備不時之需;大摩較老實,坦言假設性的倒閉必然緣起於突發事故,屆時整體經濟及金融市場亦面臨壓力,所訂定的解體方案未必能管用。
外資銀行中,德銀認為國際緊密協作,便可提升銀行有序解體效率,降低金融體系風險,建議加強跨境通報機制和聯繫。巴克萊則指有效解決方法是把大得不能倒的最大型環球金融機構連根拔起,同時國際監管機構亦要加強合作。不過,提交報告的巴克萊管理層於「拆息門事件」相繼離任,令報告變得毫無意義。
過往金融風暴均是在沒有防備下忽然殺至,如今再築防火牆,只是事後孔明,但作好防風措施,總比漫不經心為佳。更實際的做法,仍是加強資本比率。歐洲銀行於歐盟峰會為融資創造了有利環境後,果斷發債集資,甫踏入7月已發行75億歐元優先無擔保債券,接近次季全季集資100億歐元,為債券到期未雨綢繆,有助減少市場不明確性帶來的衝擊。銀行若能時刻對危機保持警覺,避免摩通般貪勝不知輸而錄得巨額虧損的個案重演,總勝過訂立遺囑。
今次要銀行訂立遺囑的最大漏洞是假設只有單一銀行出現問題、金融市場未癱瘓,融資市場亦運作如常,但若有大型銀行出事,其他銀行不可能不受牽連,若風暴驟然捲至,潛在買家分分鐘自顧不遐,一切為銀行倒閉所擬定的售產計劃,只會淪為空談。
王冠一
www.wongsir.com.hk 下一個 >
新增評論 名字 (必須)
傳送 (Ctrl+Enter)
Cancel
JComments
環球經濟 - 王冠一 舊文
暢談匯債 - 羅家聰 / 溫灼培 / 丁世民 2012年7月7日
暢談匯債 - 羅家聰 / 溫灼培 / 丁世民 2012年7月7日
暢談滙債:缺少驚喜歐元彈唔起 - 馮鏗
歐盟峯會於備受市場一致看淡下取得突破,西意兩國無論球場內外均成為贏家,雖然有點令人意外,但想深一層,卻屬合理。面對危機不斷深化,歐盟峯會若再毫無成果,只會加深市場恐慌,殘局更難收拾。西班牙和意大利通過不簽署振興經濟方案去逼使德國就範,是出奇制勝,但德國肯簽訂城下之盟,避免歐元區瓦解,對本身經濟亦有好處。
澳元上升動力有限
美國財長蓋特納早於G20峯會後已指出,繼後的歐盟峯會更為關鍵,支票總算兌現。上周執筆時仍未知峯會結果,但亦在此指出,「市場對峯會成果不存幻想,無成果對歐元打擊將會有限,反而若有出人意表結果,歐元會有較大上升空間,值博率相對理想」,縱使文章見報已是蘇州過後,大家仍可從中吸取教訓,對日後投資會有幫助。
歐盟峯會通過紓困基金可直接注資問題銀行,主權國家毋須上身,以及歐洲穩定機制(ESM)不擁有優先索償權,確實有助紓緩歐債危機,但無助歐洲改善疲弱經濟。剛公佈的製造業及服務業數字均陷入萎縮區,失業率又升至紀錄新高,對歐元仍構成壓力。此所以歐元於利好消息刺激下,尚未觸及1.27美元已無以為繼。歐盟峯會的1200億歐元刺激經濟方案,只予人遠水難救近火感覺。
歐英央行本周議息,最終結果亦一如市場所料。現時各地央行為免引起市場恐慌,紛紛加強透明度,無論息率的加減及量寬規模的增刪,市場於議息前已有充份掌握,很少會有驚喜。投資者借歐洲央行只減息而拒印鈔的消息壓低歐元,以致歐元未能在壞消息落實後反彈,兌美元反而跌至五周低位,頗令市場意外。
上周建議候高沽澳元,滙市於見報日已是另一番天地。澳元本周高開於1.02美元中位,但即使澳洲央行未提減息,最新零售銷售升幅又倍於預期,澳元亦僅升越1.032的技術阻力便乏力,相比其他主要貨幣,抗跌力較出色,但上升動力仍有限。暫時仍看不到滙市有單邊走勢,炒波幅仍較上算,下周英鎊可在1.542至1.572之間高沽低買,目標200點子,預留150點止蝕足矣。
馮鏗
上一則: 最流科技:發佈會宜杜絕龍友 - 晏威牙
下一則: Oil & Me:放水利好油價有動力 - 周燕珊
暢談匯債 - 羅家聰 / 溫灼培 / 丁世民 舊文
暢談滙債:缺少驚喜歐元彈唔起 - 馮鏗
歐盟峯會於備受市場一致看淡下取得突破,西意兩國無論球場內外均成為贏家,雖然有點令人意外,但想深一層,卻屬合理。面對危機不斷深化,歐盟峯會若再毫無成果,只會加深市場恐慌,殘局更難收拾。西班牙和意大利通過不簽署振興經濟方案去逼使德國就範,是出奇制勝,但德國肯簽訂城下之盟,避免歐元區瓦解,對本身經濟亦有好處。
澳元上升動力有限
美國財長蓋特納早於G20峯會後已指出,繼後的歐盟峯會更為關鍵,支票總算兌現。上周執筆時仍未知峯會結果,但亦在此指出,「市場對峯會成果不存幻想,無成果對歐元打擊將會有限,反而若有出人意表結果,歐元會有較大上升空間,值博率相對理想」,縱使文章見報已是蘇州過後,大家仍可從中吸取教訓,對日後投資會有幫助。
歐盟峯會通過紓困基金可直接注資問題銀行,主權國家毋須上身,以及歐洲穩定機制(ESM)不擁有優先索償權,確實有助紓緩歐債危機,但無助歐洲改善疲弱經濟。剛公佈的製造業及服務業數字均陷入萎縮區,失業率又升至紀錄新高,對歐元仍構成壓力。此所以歐元於利好消息刺激下,尚未觸及1.27美元已無以為繼。歐盟峯會的1200億歐元刺激經濟方案,只予人遠水難救近火感覺。
歐英央行本周議息,最終結果亦一如市場所料。現時各地央行為免引起市場恐慌,紛紛加強透明度,無論息率的加減及量寬規模的增刪,市場於議息前已有充份掌握,很少會有驚喜。投資者借歐洲央行只減息而拒印鈔的消息壓低歐元,以致歐元未能在壞消息落實後反彈,兌美元反而跌至五周低位,頗令市場意外。
上周建議候高沽澳元,滙市於見報日已是另一番天地。澳元本周高開於1.02美元中位,但即使澳洲央行未提減息,最新零售銷售升幅又倍於預期,澳元亦僅升越1.032的技術阻力便乏力,相比其他主要貨幣,抗跌力較出色,但上升動力仍有限。暫時仍看不到滙市有單邊走勢,炒波幅仍較上算,下周英鎊可在1.542至1.572之間高沽低買,目標200點子,預留150點止蝕足矣。
馮鏗
上一則: 最流科技:發佈會宜杜絕龍友 - 晏威牙
下一則: Oil & Me:放水利好油價有動力 - 周燕珊
暢談匯債 - 羅家聰 / 溫灼培 / 丁世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