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渾水專欄 - 渾水 2023年6月11日

渾水專欄 - 渾水 2023年6月11日




站在道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塞車當然是壞事,因為它浪費時間。

最近經濟學者梁天卓和經濟KOL羅家聰隔空開火,爭論議題是政府的三隧分流方案。

首先我係要多謝兩位嘅爭論,因為我本身對三隧分流方案或者城市經濟學係毫無興趣。只係因為他們鬧交,乃至羅家聰的粉絲去我的社交媒體滋擾我,我才比較認真去看

待整件事,更加了解雙方的立場和觀點,增加了奇異的知識點,亦順便看了很多有趣的論文。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羅家聰提出,只要建成第四條過海隧道,就可以解決現有過海擠塞問題;梁天卓則認為需要考慮到需求彈性:假若建成第四條過海隧道,將誘發更多潛在運輸需求。梁天卓的背後理論基礎是城市經濟學(urban economics)其中一條法則:「公路擠塞的根本定律」(The Fundamental Law of Highway Congestion)。

這個論戰涉及專業學術討論。我當然也有自己想法,在我自家訂閱產品,已經有非常詳細全面的分析,從經濟學家皮古(Arthur Cecil Pigou)和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關於交通擠塞問題爭論的經濟思想史,說到梁天卓引用的 The Fundamental Law of Highway Congestion,然後我也引用了至少5篇經濟學論文來研究這個課題。

雖然數據才能反映事實的真相,但羅家聰和梁天卓各自持據和理論,依然可以一作比較。誰的經濟學思想框架比較優越,自有客觀的評論標準。

於我而言,我反而比較著重一個具有社會科學概念的有趣命題。

到底「塞車」,是否就是一個問題,非解決不可?提出這個命題,本身已是非常「反直觀」(counter-intuitive)。

可是,經濟學就是這樣。李維特(Steven Levitt)的理論,有時也很「反直觀」。

塞車是否一定是壞現象
站在道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塞車當然是壞事,因為它浪費時間。將這個人心態放諸所有人身上,塞車理所當然地變成了一個「壞現象」。既然它是「壞現象」,那它就是一個問題,社會必須思考一個解決方法。

這是直觀的思考方式。
可是,這套思考方式,忽視了成本效益結構,亦無視問題的因與果關係。

我參考的論文,其中一篇是研究500個歐洲先進城市;另外有一篇是選取日本、有一篇則以北美為研究範圍。這些論文同時指向一個論點,就是「塞車」不一定是個「壞現象」。

首先,社會需要思考,為何城市會出現塞車?
這不一定是因為道路建得窄,或建得不夠多。這可能是當地擁有十分強勁的經濟活動和極為頻繁的人口流動。

接受過社會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因為現實有太多變數,很多現象是由很多不同變量交織組成。所以,人們很難發現社會議題的隱藏結構關係。

在隧道分流的議題上。假若香港是因為市中心高度先進發展,經濟活動頻密而造成塞車,那麼,起多一條過海隧道,必然會觸發The Fundamental Law of Highway Congestion法則,使用人數將按比例增加,無助解決原本塞車問題。

即是說,如果要解決一個持續高度發展城市的路面塞車問題,第一個辦法是摧毀本地經濟;第二個辦法是減少人口;第三是消滅人口流動。

下一步,我們便需要思考:是否願意因為要解決塞車問題,而犧牲經濟發展,又或者迫人離開香港呢?

答案大家心中有數。
同一道理,應用在其他範疇上都可以。
例如,「高血壓」是否必然是「壞現象」?
如果那個人本身是位擁有強壯體魄的運動好手,跑完馬拉松再做三項鐵人,然後舉鐵,接著立刻量血壓,測得是「血壓過高」,這反映著的是,那個人並非身體出現了毛病,而是他做完超劇烈運動後,「竟然只有血壓過高的問題」!這證明他絕對是個體力超人,身體十分健康,因為一般人可能已經暈咗入醫院。

因此,必須要搞清楚「因」與「果」之間的結構關係。

塞車可能是經濟發展活動強勁衍生的副產品,這樣的說法很反直觀,甚至對於道路使用者來講等同傷口上灑鹽,但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就是這樣。

渾水
本欄逢周日刊出
渾水專欄 - 渾水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