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是盈是虧?經濟學家與會計師的分歧
海洋公園是盈是虧?經濟學家與會計師的分歧
 
 海洋公園年度虧損擴大,但收入上升。(資料圖片)
近日與經濟學家徐家健教授就EBITDA有一番激辯,如對交鋒過程有興趣,不妨到徐教授的臉書看看。不過,由於討論內容涉及經濟學與會計
學的分歧,覺得頗為有趣,整理了一下雙方觀點後在這裡分享。
事緣徐教授於上星期在本報專欄發表了一篇《海洋公園,是虧損擴大定轉虧為盈?》的文章,直指主流傳媒只根據「P&L虧損」來做標題,卻對「EBITDA賺錢」隻字不提。徐教授認為,決策應向前看,那些覆水難收的支出如「折舊」,根本不算成本,所以海洋公園的盈虧應看EBITDA而不是P&L。
瓜瓜卻不同意,折舊是營運成本的一部分,雖然本身不影響現金流,但資產在購買時已造成財務壓力。所謂帳面上費用,只不過是預先付了款,然後按使用年期逐年分攤,所以應該計入盈虧。此外,單單只看EBITDA並不可靠,需要與財報提供的資訊一併考慮。
為防讀者不明白,先來個簡單介紹。「P&L」就是損益表,表內最底的那行數字叫「淨利」,綜合了收入、成本、稅項等所有元素,給出一個財政年度的財務表現全貌。淨利是依據一套嚴格的會計準則計算出來,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放眼四方就只有它最客觀最可靠。
 
 「EBITDA」則是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撇除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後的利潤。雖然EBITDA不被會計準則認可,但不少企業都愛採用。例如長江和記實業(001),業務橫跨港口、零售、地產,從香港到歐美,EBITDA排除了息稅折舊等影響,較能真實反映各個業務單元的「純粹」獲利能力。但也有企業不以為然,例如巴郡是明令禁止的,認為EBITDA忽略了維持業務運轉的資本開支,也沒有反映償還債務和納稅所需的真實現金流。
與徐教授的分歧,表面上是EBITDA和P&L之爭,其實核心問題在於看法。他說得對,從經濟學角度去看,當做決策時確實該向前看,沉沒成本如折舊不應考慮。若海洋公園仍執著舊有設施的折舊,那就可能錯過轉型的機會。
可是,財報又何止用於決策?為何「問責」一詞的英文是「accountability」?因為會計報表(Account)本質上是一本「責任帳本」,若人人都不需要為昨日的選擇負責,這世界將會亂成哪樣?試想想,如果公司老闆花巨資建了個爛尾樓,然後用EBITDA掩蓋虧損真相,並自吹自擂說核心盈利創新高雲雲,持份者豈不心寒?更何況,海洋公園的管理層多半由政府委任,而且政府資助來自納稅人,問責的門檻豈能如此低?若玩這些數字遊戲,只會摧毀政府的公信力。
說回海洋公園的最新業績,虧損由2024年度的7,160萬元擴大至2025年度的2.75億元,乍看之下又在燒錢,但就此下結論未免太草率,對現任管理層也不公平。看看收入,公園年內升9.1%至12.88億元,徐教授關心的EBITDA也轉虧為盈,反映核心營運已見起色。更客觀的指標是,剔除政府資助後的經營虧損,由2024年度的2.97億元大幅減少兩成至2025年度的2.37億元,看得出公園的努力。當然,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因早年決策失誤,導致水上樂園成為今日的財政包袱。要如何解決,相信只有政府出手才行。
 
 最後,這篇文章無意分出誰對誰錯。經濟學家擅長解開經濟之謎,總是目光如炬,向前探路;會計師則負責殿後,翻開舊帳,確保每筆錢都用得其所。前者像探險家,後者似守門人,各司其職而已。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