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2014年4月18日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2014年4月18日

「公屋、居屋、私樓」的真正分別
討論區潮文搬上銀幕,由資深演員盧宛茵演繹出社會對不同階級態度上的分別。內容相信都不需要筆者細表。

可是在十多年前,未來外母見未來女婿,問完有沒有私樓,還要問有沒有負資產,所以「住私樓一定有優勢」並不是必然的,這篇文這套片,也只不過是反映某一個時段的社會氛圍。

當然,現實社會未必有這樣赤裸裸的態度之別,但是骨子裏的歧視就少不了,雖然香港階級流動自由,社會大多數人並不是看一個人過去的出身,而是看現時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比如一個在公屋長大的成功人仕,在香港沒有人歧視他的出身,只會稱讚其為自力更新的成功例子。

不過,陌生人初見面,又怎樣去識別對方的階級呢?除了看衣著,用甚麼手機外,問住處就更直接。住在公屋,就是尚未擁有物業;住在居屋,可能還未補地價;住私樓呢?如果是擁有的,起碼會有一些資產,亦相信不是入不敷出。租的話就是租奴了!

可是住在那一區,住在區內那類型樓宇,也是脫不了階級與財富的象徵,比如一些以公屋居屋為主的區域,或者是遠郊偏遠的地區,也免不了被人標籤,所以往往樓價也是跑輸大市的。

歸根到底,衣著飾物就是「面子」,碌爆咭都要作為碼頭示眾;但住屋就是「裡子」,在多數的情形下,泛泛之交才不會去看「裡子」,這就解釋了另一篇潮文:食好著好,點解買唔到樓?

畢竟泛泛之交的數目,肯定是多過外父外母女朋友的。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