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5年9月19日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5年9月19日


【羅是揚專欄】渠道為王,勝過現金為王?
【羅是揚專欄】渠道為王,勝過現金為王?
做生意的,誰沒有借過貸?就算沒有周轉需要,為了維持與銀行關係,又或想擴大生意規模,多多少少也會借貸。美聯儲剛剛宣布減息,不意外;點陣圖預示今年還會減息多兩次,也不意外。3次減息如果減到0.75%,或許對生

意營運的資金壓力,或多或少也有幫助。

現金為王,向來是投資及做生意的金科玉律。現金在手,就算經歷嚴冬,也有更多本錢去捱過。現金在手,當有生意機會時,就可以零秒出手,捕捉賺錢時機。然而時代變了,對比現金為王,掌握銷售渠道現在似乎來得更重要,畢竟再好的貨,如果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也達不到消費者手上。

這陣子,外賣股美團(3690.HK)經歷股價滑鐵盧,原因是公布的業績,確實有點令市場難以接受。因非理性競爭而作出的補貼,幾乎已等同燒錢去搶客。美團管理層直言,他們「本來不想捲」,但卻被動地捲入戰爭,原因是一旦不去提供補貼,客戶就會流失,定性這場是自保戰。美團平台本身就是一個銷售的渠道,客戶通過這個渠道找餐廳,餐廳通過這個渠道找顧客。渠道為王,理論上可「食兩家茶禮」,坐收漁人之利。

類似的平台還有京東(9618.HK)、拼多多等,也是廠家自行將貨品放上平台,客戶通過平台找貨品,然後下單購買。這種模式,顛覆了以前的供應鏈模式,製造商專注量產型生產,零售商則找出消費者需求,以往專注於區域分銷和庫存管理的批發商沒有了。由於少了最少一層中間人,少了人「抽水」,貨品就會更便宜,最終受惠的是消費者。

然而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又或者是有錢的生意有人爭吧,越來越多平台經營者進入了市場。有些野心較大的平台,為了成為唯一掌握渠道的人,於是發起了補貼戰,希望將其他平台趕出市場,拿取了最大的市場佔有率後,就可以慢慢再減低補貼,甚至要求廠家減價、客戶加價,將利潤最大化。然而不少野心平台,他們背後都是資金充裕的科網巨頭,再鬥多三五七年,還有餘力繼續糾纏下去,這時壓力就可能倒過來平台這邊。繼續鬥下去,錢只是再燒,但業績也要向股東交代;不鬥下去,前期的補助豈不是白虧?於是他們走了第三條路,就是找人分擔成本,目標不可能放在客戶上,因為搶客正是割喉目的。由於沒有了中間人,所以只能找廠家要求減價。

「閃購」、「雙十一」、「零元購」等大型促銷,還有外賣平台的補貼,是一場沒有人想參加的價格戰,卻變成了上遊廠商及餐廳,被逼參與的非自願戰役。平台直接找廠商和餐廳談,要他們把價格一減再減,平台演算法才會根據數據去「推薦」促銷產品和食品,若廠商拒絕,產品曝光率將會銳減,屆時利潤率或許維持了,但是一單生意也沒有。這種「逼迫減價」機制,本質上是渠道利用流量,壟斷了發言權,廠商和餐廳完全沒有與平台談判和議價的本錢。

渠道為王就是這意思,因為廠家和餐廳依賴渠道生存,無法說走就走,渠道為了減低補貼成本,以及增加與其他平台的競爭本錢,要求廠家和餐廳一減再減。廠家餐廳也是有成本的,原材料或食材的價格或有波動,設施使用的成本是固定的,工人則是越少越好,藉此降低成本,但同時亦會推高失業率。最終的結果,就是廠家或餐廳不做了,或直接倒閉了,因為沒有渠道,是沒生意虧錢;有渠道,是做生意也會虧錢。既然如此,倒不如不做了。

面對補貼戰或價格戰,最受惠的當然是客戶。買的用品越來越便宜,何樂而不為?然而當更多廠商與餐廳退場,客戶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大型品牌或連鎖餐廳,因為只有他們才頂得到這份減價壓力。渠道現時大部分都是線上的,就是那些電商平台,他們怎樣推薦、怎樣將產品曝光,就是一種「數字壟斷」,消費者看似受益於低價,卻在無形中失去了選擇權。

廠家或餐廳能反抗嗎?或者能,但空間不多,因為新平台根本不易再成為大平台,新平台亦未必有本錢對打,提供不了多少補貼,除非也是另一家科網巨頭創立的。廠家或餐廳也不想再走舊路,以免製造出下一個怪物。自行籌組網店也是另一個方向,但沒有廣告,怎會有流量?商品成本加上廣告費用,最後基於價格因素,商品也是賣不出。別忘了還有演算法,除非你的商品真的獨一無二,否則找AI做個比較,它馬上可從電商平台找到一個比你便宜的類近品,最終生意也是做不成。

「渠道為王」,已經把「現金為王」砸下去,沒有渠道,哪來現金?雖然,渠道競爭與補貼,表面上是低價的勝利,背後卻是權力的失衡。消費者愛便宜,但也想要更多選擇;廠商想賺錢,但也得有喘氣的空間,結果大家也未見得同步受惠。最慘的是,這個內捲是沒有真正的贏家,渠道一樣虧慘了,雖然掌握了流量,但補貼等同燒錢,除非強力部門出場警告,否則比拼還是沒完沒了。

這樣的王,誰想做?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渠道為王,勝過現金為王?
做生意的,誰沒有借過貸?就算沒有周轉需要,為了維持與銀行關係,又或想擴大生意規模,多多少少也會借貸。美聯儲剛剛宣布減息,不意外;點陣圖預示今年還會減息多兩次,也不意外。3次減息如果減到0.75%,或許對生意營運的資金壓力,或多或少也有幫助。

現金為王,向來是投資及做生意的金科玉律。現金在手,就算經歷嚴冬,也有更多本錢去捱過。現金在手,當有生意機會時,就可以零秒出手,捕捉賺錢時機。然而時代變了,對比現金為王,掌握銷售渠道現在似乎來得更重要,畢竟再好的貨,如果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也達不到消費者手上。

這陣子,外賣股美團(3690.HK)經歷股價滑鐵盧,原因是公布的業績,確實有點令市場難以接受。因非理性競爭而作出的補貼,幾乎已等同燒錢去搶客。美團管理層直言,他們「本來不想捲」,但卻被動地捲入戰爭,原因是一旦不去提供補貼,客戶就會流失,定性這場是自保戰。美團平台本身就是一個銷售的渠道,客戶通過這個渠道找餐廳,餐廳通過這個渠道找顧客。渠道為王,理論上可「食兩家茶禮」,坐收漁人之利。

類似的平台還有京東(9618.HK)、拼多多等,也是廠家自行將貨品放上平台,客戶通過平台找貨品,然後下單購買。這種模式,顛覆了以前的供應鏈模式,製造商專注量產型生產,零售商則找出消費者需求,以往專注於區域分銷和庫存管理的批發商沒有了。由於少了最少一層中間人,少了人「抽水」,貨品就會更便宜,最終受惠的是消費者。

然而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又或者是有錢的生意有人爭吧,越來越多平台經營者進入了市場。有些野心較大的平台,為了成為唯一掌握渠道的人,於是發起了補貼戰,希望將其他平台趕出市場,拿取了最大的市場佔有率後,就可以慢慢再減低補貼,甚至要求廠家減價、客戶加價,將利潤最大化。然而不少野心平台,他們背後都是資金充裕的科網巨頭,再鬥多三五七年,還有餘力繼續糾纏下去,這時壓力就可能倒過來平台這邊。繼續鬥下去,錢只是再燒,但業績也要向股東交代;不鬥下去,前期的補助豈不是白虧?於是他們走了第三條路,就是找人分擔成本,目標不可能放在客戶上,因為搶客正是割喉目的。由於沒有了中間人,所以只能找廠家要求減價。

「閃購」、「雙十一」、「零元購」等大型促銷,還有外賣平台的補貼,是一場沒有人想參加的價格戰,卻變成了上遊廠商及餐廳,被逼參與的非自願戰役。平台直接找廠商和餐廳談,要他們把價格一減再減,平台演算法才會根據數據去「推薦」促銷產品和食品,若廠商拒絕,產品曝光率將會銳減,屆時利潤率或許維持了,但是一單生意也沒有。這種「逼迫減價」機制,本質上是渠道利用流量,壟斷了發言權,廠商和餐廳完全沒有與平台談判和議價的本錢。

渠道為王就是這意思,因為廠家和餐廳依賴渠道生存,無法說走就走,渠道為了減低補貼成本,以及增加與其他平台的競爭本錢,要求廠家和餐廳一減再減。廠家餐廳也是有成本的,原材料或食材的價格或有波動,設施使用的成本是固定的,工人則是越少越好,藉此降低成本,但同時亦會推高失業率。最終的結果,就是廠家或餐廳不做了,或直接倒閉了,因為沒有渠道,是沒生意虧錢;有渠道,是做生意也會虧錢。既然如此,倒不如不做了。

面對補貼戰或價格戰,最受惠的當然是客戶。買的用品越來越便宜,何樂而不為?然而當更多廠商與餐廳退場,客戶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大型品牌或連鎖餐廳,因為只有他們才頂得到這份減價壓力。渠道現時大部分都是線上的,就是那些電商平台,他們怎樣推薦、怎樣將產品曝光,就是一種「數字壟斷」,消費者看似受益於低價,卻在無形中失去了選擇權。

廠家或餐廳能反抗嗎?或者能,但空間不多,因為新平台根本不易再成為大平台,新平台亦未必有本錢對打,提供不了多少補貼,除非也是另一家科網巨頭創立的。廠家或餐廳也不想再走舊路,以免製造出下一個怪物。自行籌組網店也是另一個方向,但沒有廣告,怎會有流量?商品成本加上廣告費用,最後基於價格因素,商品也是賣不出。別忘了還有演算法,除非你的商品真的獨一無二,否則找AI做個比較,它馬上可從電商平台找到一個比你便宜的類近品,最終生意也是做不成。

「渠道為王」,已經把「現金為王」砸下去,沒有渠道,哪來現金?雖然,渠道競爭與補貼,表面上是低價的勝利,背後卻是權力的失衡。消費者愛便宜,但也想要更多選擇;廠商想賺錢,但也得有喘氣的空間,結果大家也未見得同步受惠。最慘的是,這個內捲是沒有真正的贏家,渠道一樣虧慘了,雖然掌握了流量,但補貼等同燒錢,除非強力部門出場警告,否則比拼還是沒完沒了。

這樣的王,誰想做?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