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樓市是怎樣復甦的
住宅樓市是怎樣復甦的
住宅樓市是怎樣復甦的
住宅樓市進入蕭條期後,由於樓價趨跌,投資者都會盡快把手上的物業賣出套現,以減少在資產值上蒙受的損失。為了爭取比別人更快售出自己手上的樓宇,最有效的方式莫如削價求售。然而,價錢愈是下跌,愈是少人願意入市
買樓,市場於是陷入螺旋式的連鎖反應:價錢愈跌,就愈少資金入市;愈少資金入市,樓價就愈缺乏支持。
再者,樓價持續下跌,還會影響銀行收緊信貸。銀行為了減少自己的風險,大都會在樓市的蕭條期減少按揭成數,及增加貸款的利率,令樓市雪上加霜。
對一些心態悲觀的人來說,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出現,就會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不過,在現實世界,「禍兮福所倚」,樓價下跌到一定幅度之後,必然跌入更多的人可以買得起的水平。如果跌到每月供樓的金額比交租還要便宜時,有一部分用家就會選擇入市買樓。
市場多了買家,樓價就會獲得一定的支持,起碼跌幅會開始收窄。但只要樓價仍在跌,謹慎的用家仍會裹足不前;為了避免招致損失,他們會選擇租樓,觀察一段時間後再說。
這類有實際需要的用家,如打算結婚的伴侶,及快將有新成員出生的家庭,他們可以選擇不要買樓;但總得租個地方來住。如是令用家的需求集中在租賃市場上反映出來,租金於是逆市上升。
這種現象會令社會意識到,樓價下跌並非市場缺乏住屋需求所造成,只是這些需求多被轉移去了租賃市場。而租金的上升,除了可反映住屋的需求依然存在外,同時亦反映人們的收入在增加,否則何來更高的支付租金能力?
現實是本港住宅的租金自去年初開始回升以來,已連續上升了接近兩年,升幅約有20%。顯示實體經濟並不太差,只是市民負擔住屋支出的能力,主要反映在租金上,而沒有反映在樓價上。
然而,隨著形勢的明朗,勇於入市的用家與投資者都漸有增加,發展商見新盤銷情改善,訂價自然日漸進取,導致一部分向隅客轉向二手市場;二手市場交投增加之後,筍盤自然很快會被吸納,剩下來的都是一些要價較高的樓盤。對這類要價較高的盤,買家初期當然有些抗拒;但觀望一輪後,就會發現,「你唔買有別人買」,等待並沒有換來甚麼好處,唯有早買早著。
以上的描述並非我為唱好樓市而作出來的,讀者肯花時間去二手市場看兩轉樓,就不難了解市場的實況。
現實是市場已進入復甦期的晚期,原本只是緩緩回升的U型圓底,現在已升勢加劇,仰角的度數明顯提升。我預期2024年的12月將是全年樓價升得最快的一個月,估計升幅會超過前11個月的一半或以上。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