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稅項:最無聊會計把戲
遞延稅項:最無聊會計把戲
Meta上季收入遠勝預期,但受到《大美麗法案》影響,須為「遞延稅項資產」作出一次性減值。(資料圖片)
身為會計師,工作上須跟隨會計準則,但內心深處並非對每一個準則都認同。說實話,有些準則簡直讓人頭痛,其中覺得最
無聊、最「搵嚟搞」的,非「遞延稅項(Deferred tax)」莫屬。簡單來說,就是「理論稅務開支」與「實際稅務開支」的「暫時性」差異,須在損益表中確認為稅項支出,然後再以資產或負債形式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
所謂理論稅務開支,其實超簡單,就是拿會計稅前利潤乘以稅率。但現實呢?眾所周知應付稅款是按照稅法計算出來,往往跟理論值差十萬八千里。就以香港稅法為例,常見差別包括資產折舊或攤銷方法(會計折舊須按使用年期攤銷,稅務折舊如辦公室設備,首年60%然後每年再按遞減價值的30%計算)、往年虧損結轉、𣎴可扣稅開支(如私人開支、資產減值、稅款、罰款等),以及免稅收入(如股息、政府債券利息、銀行存款利息等)。
這些項目當中,前兩者屬於「暫時性差異」,滿足特定條件時須在遞延稅項中確認。後兩者則屬於「永久性差異」,不需要確認做遞延稅項。問題來了,既然存在永久差異,意味實際稅務開支和理論稅務開支永遠無法一致,那為何仍要確認遞延稅項?不是很無聊嗎?
若問官方,大概得到的回答是,遞延稅項能夠充分反映未來稅務負擔或稅務利益,增強財報的可比性與透明度。通俗點說,相關會計準則想告訴你,現在稅項上賺到的優惠,將來是要還的。反之,現在稅項上蝕底了,未來是會補回的。由此看出,遞延稅項會把每年的稅項開磨支平,避免淨利因稅項影響而波動。
有趣的是,世事豈能盡如人意?Meta公布今年第三財季業績,收入遠勝市場預期,但受到《大美麗法案》影響,須為「遞延稅項資產」作出一次性減值。由於金額巨大有159億美元,所以令第三季度盈利大跌83%。受此消息影響,Meta市值單日蒸發超過一成,翌日股價繼續沉底,創近3月新低。
稅項影響之所以這麼大,主要是Meta的「元宇宙部門」虧損得厲害,積存了一大筆虧損可為未來稅項作抵扣。雖然《大美麗法案》旨在降低企業稅負,但同時實行稅改,在新例下虧損結餘需要重新計算,結果令Meta出現這次減值。為何其他科技巨頭如微軟和Alphabet沒有類似問題?因為前者一直在賺錢,資產負債表上只有遞延稅務負債。Alphabet雖然有遞延稅務資產,但影響相對較小。
純粹個人觀點,遞延稅項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在於以會計利潤乘以稅率作為理論稅項基準。儘管稅務機關依法計算稅款,會計準則卻完全忽視。財報不是旨在反映實況嗎,這豈非矛盾?況且,遞延稅項的計算過於複雜,在理解與應用上存在困難,非會計背景的投資者和公眾尤甚。此外,遞延稅項純粹是帳面調節工具,並不反映真實的現金流和稅務風險,對投資者的決策價值有限。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