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4年4月8日
青心直說:中信的如意算盤 - 胡孟青
■常振明任主席的中信泰富,所謂的整體上市,在解釋上可以有爭論。資料圖片
延續中信話題,中信集團原本一直說要整體上市,更一度被傳會集資100億美元,但現在全數或部份資產注入中信泰富(267),就共獲逾3,000億元,由於大部份代價將會以股份支付,變相形同資產、股權、現金三者兼備,到底整體上市僅僅集資百多億美元著數,抑或借殼上市既有資產又有現金、更同時收股票較有利,似乎不難解答吧!
要留意的是,注入中信泰富的是中信股份,而不是整個中信集團或北京中信,他們還有幾多資產無人知曉,整體上市之說在解釋上可以有爭論。因為中信泰富,部份紅籌再傳整體上市。想想華創(291),業務不斷轉型,以前搞過的石化、內房等業務,原本是在上市公司層面,現在大部份歸母公司。
試想,當日是為業務重新定位清晰而賣掉有關資產,如果所謂的整體上市又再要經營或擁有同類資產,究竟是好是壞呢?
又以中信泰富為例,殼股出身,之後從來都是一間中介人公司,因為回歸,令其形同一間英資再保公司。例如,他們很早之前已經有國泰航空(293)股權,之後再持有香港電訊,繼而連嘉道理家族亦要趕在回歸前,發行兩成中電(002)股份予中信泰富。隨著回歸,再保險概念不再吃香,而外資亦開始打入內地平台,中信泰富由始至終,大部份時間都其實未試過有很多實際經營業務的經驗。
股份難免大幅攤薄
央企改革,假如理想是要釋放價值及提升效率,是相當值得支持。但現實是,央企的既有問題,很多是源自投資過度而出現大量負債、經營欠佳而導致效益奇低,任何一項都是要用錢解決。像近期的中石化(386),無疑改革下遊引入民資是加強國企效率的另一頭炮,人人為此雀躍,但中石化業務最有盈利貢獻的就是下遊,某程度上,又可以理解為利益抽離的一種。
下遊的油站及加氣站,既然被稱為最有增值價值,要引入民資甚至外資,其實是體現了先有錢,才可以有效率及增值的定律。中信泰富股價的表現,實在反映市場是相對理性,因為他們知道,在真正可以從中信更多資產獲得利益之前,股份被大幅攤薄才是最鐵一般的事實。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上一則: 異動空間:盈大再挑戰新高 - 魏力
下一則: 金手指:同共產政權對賭 - 孫柏文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