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8年1月25日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8年1月25日


利字當頭:「年輕長者」迷失網絡


■價值觀越接近Baby Boomer的一代,就越傾向視「隱名存在」為保障個人私隱的最佳方法。資料圖片



先此聲明,以下立論,皆為目測所得;詳細的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話說上回提到,facebook(FB)是三十開外「年輕長者」的玩意。究竟千禧後的

一代,又以甚麼模式溝通社交?最行貨的答案,一定會話Instagram(IG)和Snapchat(SNAP);我甚至聽過一位廿多歲綽號「祖迪羅」的社媒專家講:「Snapchat係最接近人類對話模式嘅平台!」

IG、SNAP之類,的確有一定市場。不過依我目測所得,最大的分別是成長於不同時代背景的人,對甚麼是自己的身份,有很大的分歧。

像我們這些成長於BBS、又或者互聯網1.0的「年輕長者」,最多只可以接受自己有兩、三個身份,一個是公眾的,一個是私人的,一個是沒有人知的「隱名存在」(Anonymity)。公眾的身份,就是 facebook;私人的溝通,就是WhatsApp之類;而「隱名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分身」大多在討論區之類的地方出沒。我的另一個觀察是,價值觀越接近Baby Boomer的一代(即出生於60至80年間的一群),就越傾向視「隱名存在」為保障個人私隱的最佳方法。

千禧後一代的新現象,就是可以平衡地擁有多個由他們自己塑造出來的身份。在IG上是女神,在 Twitch上是電競選手,在Quora上是個博學的通才。每個身份都是真的,但每個身份都不是真的。很玄吧?初次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很迷惑;但後來我想通了。對千禧後,每個身份都像一個角色扮演,而他們將每個平台都視為一個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MMORPG)。

所以,下一代的社交媒體,應該要讓參與在其中的人,以自己希望存在的身份出現。其實這是個很哲學的問題;我知道不少「年輕長者」會很抗拒這種虛實難分的存在,不但覺得矛盾而且有種無以名狀的不安。但是千禧後的會對我們說:「阿叔,你先至虛偽呀!」

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利世民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