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基金觀點 - 吳家俐 2018年5月21日

基金觀點 - 吳家俐 2018年5月21日


基金觀點:
中美貿易摩擦為中國債市帶來機遇


■中國經濟穩健、資本外流壓力緩和及人民幣滙率有所回升,刺激投資者對人民幣債券的投資意欲。 資料圖片



執筆之時,中美貿易摩擦未見化解跡象,惟對中國債市而言卻未嘗不是好消息。美國不斷向中方施壓,實際上有助減少中國對出口增長的依賴,讓中國經濟加

快重新平衡至消費型增長模式,同時推動其開放資本市場的步伐。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年度博鰲亞洲論壇上重申,中國將加強對外開放。隨著資本市場自由化,當局難免要打開其全球第三大、規模達12萬億美元債券市場的大門。然而,由於中國嚴格管理其資本賬戶,加上人民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令到該龐大市場一直未能與環球金融體系接軌。

可幸的是,情況自2017年起已逐漸產生變化。在結構性層面,當局致力放寬市場准入,以加快落實市場自由化。國家外滙管理局的數據顯示,連接內地與香港債市的債券通開通後,外資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規模於去年下半年已大幅增加500億美元。

周期性因素方面,由於中國經濟穩健、資本外流壓力緩和以及人民幣滙率有所回升,刺激投資者對人民幣債券的投資意欲。隨著外界不再視中國為引致環球經濟波動的成因,在目前的低息環境下,人民幣債券的利率相對較高,加上貨幣滙率持續升值,使其變得頗具吸引力。

與此同時,國際指數公司亦陸續認可人民幣資產的地位。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及MSCI把A股納入其國際股票指數後,彭博亦於今年3月宣佈,將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半主權債券納入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5萬億美元的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我們估計,未來數年將有更多國際固定收益指數仿傚彭博的做法,料將帶動數千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債券市場。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
資料來源:安盛投資管理(二零一八年五月)
聲明
本文件僅為資訊性目的用途。本文中所有內容對接收人或其他各方人士皆不構成提案或進入任何業務、交易、合約或協議之條件,及不可被視為構成投資建議。本文中之意見、預測、及預估皆為主觀資訊,此類資訊可能在未經通知下便有所變更。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安盛投資亞洲」)並不保證所提及之預測會實現成真。儘管已盡其謹慎盡責義務,安盛投資亞洲並不承擔此類資訊(包括有關第三方)之明示或暗示表示或保證責任,也不能為此資訊提供任何對其準確性、合適性、及完整性方面的保證。接收人可完全斟酌是否倚賴本文件之內容。本文件內容並沒有含有足夠的資訊以形成投資決定。

本文及其中之資訊僅作為專業及機構投資者使用說明使用。個人型投資人、其他專業人士或法人型投資人不應依賴此一資訊。以上資訊是在特定接收人要求下,為資訊性及教育性目的所準備及發送的。在未事先取得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書面同意之下,其內容之全部或部份應嚴格保密,不得重製、流通、發送、重新發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以上資訊並非作為發布給任何人士之用,或在任何受限制國家及地區發布。

在法律所允許之最大程度上,安盛投資管理(亞洲)不保證以上所有資訊之正確性或適合性,且因此不承擔任何錯誤或錯報之責任,無論其為疏忽或其他原因造成。此類資訊可能在未經通知下便有所變更。此份文件中所包含之數據資訊,包含但不僅限於回驗測試、模擬績效歷史、情境分析及投資指南,皆是以一些重要之假設及輸入資訊為基礎,僅供指示性及/或說明性目的使用。

本文中之資訊並不以任何方式暗示未來可能的績效表現,讀者須以此為考量基礎。在本文資訊、內容或材料由任何第三方提供或引用時(第三方資訊),安盛投資管理(亞洲)不承擔此類第三方資訊之責任,也不能為此第三方資訊提供任何對其準確性、合適性、完整性及正確性方面的保證。在此類第三方資訊中含有之任何看法、意見或建議(若有),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並不反映或構成安盛投資管理(亞洲)之看法、意見或建議。

本文件製作之時並未考慮特定個人情形、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任何特定個人之特殊需求。本文中所有內容對接收人或其他各方人士皆不構成提案或進入任何業務、交易、合約或協議之條件。本文不可被視為構成投資、稅賦或法律建議、銷售提案或促成任何特定基金投資之文件。若您對本文中任何資訊的意義不甚確定,請洽您的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本文中之數據、預測、預估、假設及/或見皆為主觀資訊,並不一定會由安盛投資管理(亞洲)及其關係企業所使用或遵循,本公司之關係企業可能會以本集團下獨立部門身份,依其自身意見做出行動。

投資都有風險。您應了解投資本就可能增加或減少其價值,過往之績效表現亦不能保證未來回報,您有可能無法拿回全額本金。投資人不應僅依本材料就作下任何投資決定。

c2018安盛投資管理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姚遠
基金觀點 - 吳家俐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