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宗環伸談 - 談伸鏹 2019年12月6日

宗環伸談 - 談伸鏹 2019年12月6日


談伸鏹:美中鬥爭雙重掣肘:不能直接開戰 不接受經濟崩潰

談伸鏹:美中鬥爭雙重掣肘:不能直接開戰 不接受經濟崩潰

【專訊】兩年前哈佛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前院長Graham Allison教授,寫了《Destined For War: Can Am

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e Thucydides"s Trap》,自此,修昔底德陷阱已成為在很多中美關係討論中的常見名詞。Allison教授以古希臘的一段歷史,作為現今中美關係的比喻(特朗普前總策略師班農,非常痛恨此名詞,因為他不認同美國正在沒落,中國正在崛起)。2500年前,雅典開始崛起,令到原來最強的城邦斯巴達感到霸權被挑戰的不安。兩國爭相跟其他城邦結盟,亦曾努力簽訂和約,但最後仍避不了一場歷時近30年的長戰(Peloponnesian War)。名義上斯巴達戰勝了,但其實真正結果是兩敗俱傷,整個古希臘的黃金時代開始落幕。

此外,Allison教授更研究全球過去500年歷史,其他16個類似的霸權挑戰例子,結果令人非常憂慮——12次的結果是戰爭,只有4次結局是和平的。

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評論主筆Martin Wolf在上周專欄中,指出現今的中美處境更複雜,包含著過去150年3個最主要例子的一些元素。最近的例子是二戰後兩個最大贏家——美國和蘇聯,從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戰對峙。主要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鬥爭,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主戰場為軍備和太空競賽。但在經濟上,蘇聯從未有能力挑戰美國,最後亦可說因窮兵黷武,在阿富汗之戰中泥足深陷,耗盡經濟,最後導致國家解體。

挑戰霸權 多演變戰爭
第二個類似情況是兩次大戰之間的那一段時間。一戰後歐洲局勢出現巨大變化,奧匈、德國、俄羅斯和奧圖曼等帝國逐一崩潰和瓦解。尤其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全球經濟邁向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全球走向保護主義,民粹高揚,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等國家,更開始擁抱極端國家主義,推行恐怖的法西斯、納粹、獨裁和軍國主義!不幸這趟避免不了戰火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死傷慘重,更見證第一次使用原子彈(但願是最後一次),世界末日突然變得非常真實,不再只是聖經裏的警世喻言!

第三個先例至為重要,就是從1870年至1914年間,歐洲權力秩序出現變化,德國經濟崛起,快速趕上英國。在1880年,英國工業生產量佔全球總量23%,到1913年跌至14%。同一時間內,德國從9%升至超越英國的15%。德國和英國皇室為近親,一戰時的德國Kaiser Wilhelm II和英皇佐治五世是親姑表兄弟,同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孫子。小時候Wilhelm常在外婆家過夏天,但因左手天生殘疾,加上德國當時仍較窮和落後,飽受「富親戚」的白眼,導致自卑和極強報復心態,種下日後一戰的禍根。

同時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在較寧靜的環境下極速發展,1880年的工業生業對全球佔比已追平英國的15%,到一戰前夕更已大幅超前至33%,比英和德的總和還要大,奠定往後一世紀的霸權。這場歐洲皇族近親爭鬥(俄國沙皇Nicholas II亦是維多利亞女皇外孫),不幸亦避不了修昔底德陷阱,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今的中美之爭,有點美蘇意識形態之爭的元素,比併那一個經濟和政治體制,更適合未來社會。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後,雖然因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採取了超積極貨幣政策,包括QE和負利率,而避免了大蕭條,但亦無疑推動了近年西方民粹、保護,以及國家主義的崛起,甚至更恐怖的新納粹主義,都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上周似乎有幾個烏黑蘭的新納粹主義領袖來了香港,確令人非常擔心)。上周《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提到,按照最新的一些研究,過去十年,美國的貧富懸殊問題略有加深,但沒有想像中嚴重,在歐洲,數據更顯示30年來變化不大。這結論有點出人意表,是否屬實不肯定,但事實未必是最重要的,對群眾來說,感覺(perception)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偏見,但已足夠打開民粹主義這個潘朵拉盒子。

美前外交官:首次非白人挑戰美國
中美之爭,除了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以外,當然亦有更醜陋的種族主義成份。今年5月,美國外交部的政策計劃主管(Policy Planning Director)Kiron Skinner(已離職),在一個公開論壇上竟然指出美中鬥爭,除了是非常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之爭外,亦是第一次非白種人(non-Caucasian)對美國的挑戰!雖然Skinner博士是位黑人,但作為美國外交部的一位負責長期政策計劃的高級官員,竟然發表這樣言論,確令人驚訝,但其實也需感激她的坦白!希望大家知道這醜陋的事實後,會夢醒學精一點,自我警剔,事情沒有表面那麼簡單,意識形態並非唯一最重要的東西,請不要天真地再自我歧視了!

今次中國對美國的挑戰非比尋常,人口是美國的4倍,是美國加歐盟的1.7倍,所以除非出現極大變化,要不然中國經濟規模,在7至10年內的不遠將來,開始超越美國,是非常正常和接近必然的事(如用PPP計算的GDP,2014年時已超過)。再過約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美國加歐盟的總和,也絕對是有可能的事。當然中國將面臨比美國較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但即使人口數量的紅利已消失,但中國教育水平急速上升,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最新2018年排名榜中,中國已攀升至榜首(閱讀、數學和科學都是第一),3年前中國數學排第6,科學第10,閱讀更只排27!明顯中國已開始轉為享受人口質量的紅利。當然出生率仍然太低,仍需更有效政策來刺激生育。

中國特式社會主義非洪水猛獸
美國沒有長期雄霸全球的專利權,況且中國的崛起大至上和平,亦沒有明顯擴大帝國版圖的野心(在小小地球上爭奪土地已非常過時,要拓展,不如野心大一點,學Elon Musk去火星),一帶一路最多只算為中國企業拓展新的巿場。美國人亦應對所謂意識形態採取開放態度,今天的中國特式社會主義,並非洪水猛獸,不用這麼害怕。資本和社會主義,都已超過百多年歷史,明顯有點過時,都有修正和互補的需要。尤其加上AI、5G和大數據等技術,中國實務可說較科學化的態度,或可發展出一套體制,同時能達到一個效率和公義之間,比傳統資本或社會主義更佳的平衡。

但這只是一個理性的結論,現實中的美國充斥著民粹和種族主義,所以仍很難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始思維框框。明顯美國仍在努力嘗試阻礙中國的和平崛起。

但是中國已是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強國,要阻止它的崛起,談何容易,美國有那些可行的策略呢?理論上有三個方法:(1)熱戰爭;( 2)以貿易、金融和科技等範疇,作為冷戰工具;(3) 以意識形態和人道立場等為藉口,企圖分裂中國。明顯美國已在第2和第3方面非常努力。雖沒有熱戰,當然軍備競賽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明年中國軍費預計將增長7.5%,達到1770億美元,但美國國防支出也將增長5%至7500億美元,仍將是中國的4倍多。這些所謂方法,當然每一樣都充滿危險,所以奉勸美國最好懸崖勒馬,不要把全世界推到萬劫不復的困境。

美國最要小心的是,不可把美蘇冷戰思維用在中美處境上。當年的蘇聯,只是在軍事上對美國構成威脅,經濟上跟西方幾乎完全隔離,貿易和投資的往來極少。所以即使蘇聯解體,對西方經濟的影響極輕微,反而西方因此可以削減軍費,軍事技術(如微波爐)和人才轉向民用發展,帶來所謂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1990年代的美股牛巿,仍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

美蘇冷戰思維不合時宜
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既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亦是很多資源和貨物的最大市場,包括鋼鐵、能源、糧食、半導體、汽車,甚至奢侈品等等。人民幣仍未完全自由流通,但中國與全球的雙向投資關係,亦正在加速發展。事實是中國已跟全球經濟緊緊地結合和綑綁在一起。

美國說話非常兇,但其實出的每一招,都必須步步為營。從前對蘇聯,可以完全倚賴核武的互相阻嚇作用,只要不直接開戰,其他任何招數,例如代理人戰爭(proxy war)、間諜戰和消耗經濟的星球大戰競賽都可用。但美國面對中國,除需要盡量避免直接戰爭外(但純靠核武為阻嚇的策略亦需更新),亦必須防止全球經濟崩潰(其實也要避免環保災難)。不要說經濟崩潰,特朗普連美股多跌幾天都受不了。

科技戰是一個好例子。過去一年多,美國不停針對華為,把它和其他多家中國高科技企業放進黑名單,但為何這個限華為令,遲遲未有全面執行呢?據聞近日美國商務部反而開始對200多家企業的豁免申請作出回應。原因很簡單,因為華為和整個中國市場,對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相關高科技行業,太過重要了。中國是全球半導體50%的市場,是美光、高通和博通等公司的最大市場。我聽過另一說法,限華為令的延遲,跟波音有關,美國一直施加壓力,企圖迫使中國重新訂購波音客機,但中國一直以安全理由為藉口,一直在拖延時間,間接幫助華為。

中國更努力鼓勵進口,和轉型為消費型經濟。如成功,跟全球經濟關係必更密切,貿易和科技的所謂脫鈎將變得更沒可能。如經常帳能轉為逆差就更好,減少對美元倚賴,反而對人民幣全球化有極大幫助。在防止國家分裂一環,中國確需加倍努力,須增強教育和傳媒工作,梳理好一套完整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崛起既然是人類史上的經濟奇蹟,希望能早日拿下幾個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說服世人或有一定幫助。

下波金融危機 匯控可成導火線
近日香港街頭暴力稍為降溫,但經濟前景仍令人擔憂。我提醒美國不應幸災樂禍,小心如香港經濟真的出大問題,匯控(0005)可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條導火線。匯控是全球第7大銀行,2.5萬億美元資產規模,跟摩根大通差不多,是當年雷曼的3倍多。匯控盈利非常集中在香港,約62%。未來計劃是更加集中發展香港和大中華業務!如匯控出現問題,美國真的可以獨善其身?

既然美國面對不可直接開戰和不能接受經濟崩潰的雙重掣肘,所以中國的處境其實也並非那麼差,我們或者可放心一點。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摩根大通、美光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談伸鏹 宗環伸談]
談伸鏹:美中鬥爭雙重掣肘:不能直接開戰 不接受經濟崩潰

【專訊】兩年前哈佛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前院長Graham Allison教授,寫了《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e Thucydides"s Trap》,自此,修昔底德陷阱已成為在很多中美關係討論中的常見名詞。Allison教授以古希臘的一段歷史,作為現今中美關係的比喻(特朗普前總策略師班農,非常痛恨此名詞,因為他不認同美國正在沒落,中國正在崛起)。2500年前,雅典開始崛起,令到原來最強的城邦斯巴達感到霸權被挑戰的不安。兩國爭相跟其他城邦結盟,亦曾努力簽訂和約,但最後仍避不了一場歷時近30年的長戰(Peloponnesian War)。名義上斯巴達戰勝了,但其實真正結果是兩敗俱傷,整個古希臘的黃金時代開始落幕。

此外,Allison教授更研究全球過去500年歷史,其他16個類似的霸權挑戰例子,結果令人非常憂慮——12次的結果是戰爭,只有4次結局是和平的。

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評論主筆Martin Wolf在上周專欄中,指出現今的中美處境更複雜,包含著過去150年3個最主要例子的一些元素。最近的例子是二戰後兩個最大贏家——美國和蘇聯,從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戰對峙。主要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鬥爭,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主戰場為軍備和太空競賽。但在經濟上,蘇聯從未有能力挑戰美國,最後亦可說因窮兵黷武,在阿富汗之戰中泥足深陷,耗盡經濟,最後導致國家解體。

挑戰霸權 多演變戰爭
第二個類似情況是兩次大戰之間的那一段時間。一戰後歐洲局勢出現巨大變化,奧匈、德國、俄羅斯和奧圖曼等帝國逐一崩潰和瓦解。尤其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全球經濟邁向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全球走向保護主義,民粹高揚,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等國家,更開始擁抱極端國家主義,推行恐怖的法西斯、納粹、獨裁和軍國主義!不幸這趟避免不了戰火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死傷慘重,更見證第一次使用原子彈(但願是最後一次),世界末日突然變得非常真實,不再只是聖經裏的警世喻言!

第三個先例至為重要,就是從1870年至1914年間,歐洲權力秩序出現變化,德國經濟崛起,快速趕上英國。在1880年,英國工業生產量佔全球總量23%,到1913年跌至14%。同一時間內,德國從9%升至超越英國的15%。德國和英國皇室為近親,一戰時的德國Kaiser Wilhelm II和英皇佐治五世是親姑表兄弟,同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孫子。小時候Wilhelm常在外婆家過夏天,但因左手天生殘疾,加上德國當時仍較窮和落後,飽受「富親戚」的白眼,導致自卑和極強報復心態,種下日後一戰的禍根。

同時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在較寧靜的環境下極速發展,1880年的工業生業對全球佔比已追平英國的15%,到一戰前夕更已大幅超前至33%,比英和德的總和還要大,奠定往後一世紀的霸權。這場歐洲皇族近親爭鬥(俄國沙皇Nicholas II亦是維多利亞女皇外孫),不幸亦避不了修昔底德陷阱,終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今的中美之爭,有點美蘇意識形態之爭的元素,比併那一個經濟和政治體制,更適合未來社會。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後,雖然因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採取了超積極貨幣政策,包括QE和負利率,而避免了大蕭條,但亦無疑推動了近年西方民粹、保護,以及國家主義的崛起,甚至更恐怖的新納粹主義,都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上周似乎有幾個烏黑蘭的新納粹主義領袖來了香港,確令人非常擔心)。上周《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提到,按照最新的一些研究,過去十年,美國的貧富懸殊問題略有加深,但沒有想像中嚴重,在歐洲,數據更顯示30年來變化不大。這結論有點出人意表,是否屬實不肯定,但事實未必是最重要的,對群眾來說,感覺(perception)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偏見,但已足夠打開民粹主義這個潘朵拉盒子。

美前外交官:首次非白人挑戰美國
中美之爭,除了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以外,當然亦有更醜陋的種族主義成份。今年5月,美國外交部的政策計劃主管(Policy Planning Director)Kiron Skinner(已離職),在一個公開論壇上竟然指出美中鬥爭,除了是非常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之爭外,亦是第一次非白種人(non-Caucasian)對美國的挑戰!雖然Skinner博士是位黑人,但作為美國外交部的一位負責長期政策計劃的高級官員,竟然發表這樣言論,確令人驚訝,但其實也需感激她的坦白!希望大家知道這醜陋的事實後,會夢醒學精一點,自我警剔,事情沒有表面那麼簡單,意識形態並非唯一最重要的東西,請不要天真地再自我歧視了!

今次中國對美國的挑戰非比尋常,人口是美國的4倍,是美國加歐盟的1.7倍,所以除非出現極大變化,要不然中國經濟規模,在7至10年內的不遠將來,開始超越美國,是非常正常和接近必然的事(如用PPP計算的GDP,2014年時已超過)。再過約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美國加歐盟的總和,也絕對是有可能的事。當然中國將面臨比美國較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但即使人口數量的紅利已消失,但中國教育水平急速上升,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最新2018年排名榜中,中國已攀升至榜首(閱讀、數學和科學都是第一),3年前中國數學排第6,科學第10,閱讀更只排27!明顯中國已開始轉為享受人口質量的紅利。當然出生率仍然太低,仍需更有效政策來刺激生育。

中國特式社會主義非洪水猛獸
美國沒有長期雄霸全球的專利權,況且中國的崛起大至上和平,亦沒有明顯擴大帝國版圖的野心(在小小地球上爭奪土地已非常過時,要拓展,不如野心大一點,學Elon Musk去火星),一帶一路最多只算為中國企業拓展新的巿場。美國人亦應對所謂意識形態採取開放態度,今天的中國特式社會主義,並非洪水猛獸,不用這麼害怕。資本和社會主義,都已超過百多年歷史,明顯有點過時,都有修正和互補的需要。尤其加上AI、5G和大數據等技術,中國實務可說較科學化的態度,或可發展出一套體制,同時能達到一個效率和公義之間,比傳統資本或社會主義更佳的平衡。

但這只是一個理性的結論,現實中的美國充斥著民粹和種族主義,所以仍很難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始思維框框。明顯美國仍在努力嘗試阻礙中國的和平崛起。

但是中國已是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強國,要阻止它的崛起,談何容易,美國有那些可行的策略呢?理論上有三個方法:(1)熱戰爭;( 2)以貿易、金融和科技等範疇,作為冷戰工具;(3) 以意識形態和人道立場等為藉口,企圖分裂中國。明顯美國已在第2和第3方面非常努力。雖沒有熱戰,當然軍備競賽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明年中國軍費預計將增長7.5%,達到1770億美元,但美國國防支出也將增長5%至7500億美元,仍將是中國的4倍多。這些所謂方法,當然每一樣都充滿危險,所以奉勸美國最好懸崖勒馬,不要把全世界推到萬劫不復的困境。

美國最要小心的是,不可把美蘇冷戰思維用在中美處境上。當年的蘇聯,只是在軍事上對美國構成威脅,經濟上跟西方幾乎完全隔離,貿易和投資的往來極少。所以即使蘇聯解體,對西方經濟的影響極輕微,反而西方因此可以削減軍費,軍事技術(如微波爐)和人才轉向民用發展,帶來所謂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1990年代的美股牛巿,仍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

美蘇冷戰思維不合時宜
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既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亦是很多資源和貨物的最大市場,包括鋼鐵、能源、糧食、半導體、汽車,甚至奢侈品等等。人民幣仍未完全自由流通,但中國與全球的雙向投資關係,亦正在加速發展。事實是中國已跟全球經濟緊緊地結合和綑綁在一起。

美國說話非常兇,但其實出的每一招,都必須步步為營。從前對蘇聯,可以完全倚賴核武的互相阻嚇作用,只要不直接開戰,其他任何招數,例如代理人戰爭(proxy war)、間諜戰和消耗經濟的星球大戰競賽都可用。但美國面對中國,除需要盡量避免直接戰爭外(但純靠核武為阻嚇的策略亦需更新),亦必須防止全球經濟崩潰(其實也要避免環保災難)。不要說經濟崩潰,特朗普連美股多跌幾天都受不了。

科技戰是一個好例子。過去一年多,美國不停針對華為,把它和其他多家中國高科技企業放進黑名單,但為何這個限華為令,遲遲未有全面執行呢?據聞近日美國商務部反而開始對200多家企業的豁免申請作出回應。原因很簡單,因為華為和整個中國市場,對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相關高科技行業,太過重要了。中國是全球半導體50%的市場,是美光、高通和博通等公司的最大市場。我聽過另一說法,限華為令的延遲,跟波音有關,美國一直施加壓力,企圖迫使中國重新訂購波音客機,但中國一直以安全理由為藉口,一直在拖延時間,間接幫助華為。

中國更努力鼓勵進口,和轉型為消費型經濟。如成功,跟全球經濟關係必更密切,貿易和科技的所謂脫鈎將變得更沒可能。如經常帳能轉為逆差就更好,減少對美元倚賴,反而對人民幣全球化有極大幫助。在防止國家分裂一環,中國確需加倍努力,須增強教育和傳媒工作,梳理好一套完整的經濟和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崛起既然是人類史上的經濟奇蹟,希望能早日拿下幾個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說服世人或有一定幫助。

下波金融危機 匯控可成導火線
近日香港街頭暴力稍為降溫,但經濟前景仍令人擔憂。我提醒美國不應幸災樂禍,小心如香港經濟真的出大問題,匯控(0005)可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條導火線。匯控是全球第7大銀行,2.5萬億美元資產規模,跟摩根大通差不多,是當年雷曼的3倍多。匯控盈利非常集中在香港,約62%。未來計劃是更加集中發展香港和大中華業務!如匯控出現問題,美國真的可以獨善其身?

既然美國面對不可直接開戰和不能接受經濟崩潰的雙重掣肘,所以中國的處境其實也並非那麼差,我們或者可放心一點。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摩根大通、美光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談伸鏹 宗環伸談]
宗環伸談 - 談伸鏹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