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免費早餐 - 徐家健 2020年1月3日

免費早餐 - 徐家健 2020年1月3日


光復香港,時代讀博?


連登有帖文指要光復香港,後生一代一定要讀PHD。(資料圖片)

讀博可以革命嗎?連登最近有這樣一個post:猶太人出產好多一流科學家,要光復香港,後生一代一定要讀PHD。

我在美國認識不少猶太人,老師、同學、學生都有猶太人。猶太人朋友給我最深的印象不是聰明有學識,而

是他們的執著和對猶太人身份的自豪。想了解猶太人為甚麼出產好多一流科學家的連登朋友,不妨看看這本叫《The Chosen Few: How Education Shaped Jewish History, 70-1492》的經濟史讀物:

「In 70 CE, the Jews were an agrarian and illiterate people living mostly in the Land of Israel and Mesopotamia. By 1492 the Jewish people had become a small group of literate urbanites specializing in crafts, trade, moneylending, and medicine in hundreds of places across the Old World, from Seville to Mangalore. What caused this radical change? The Chosen Few presents a new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by applying the lens of economic analysis to the key facts of fifteen formative centuries of Jewish history. Maristella Botticini and Zvi Eckstein offer a powerful new explan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 Jewish history while also providing fresh insights into the growing debate abou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religion.」

可能是經濟學界著名猶太裔高手實在太多,我們老早便喜歡討論猶太人為甚麼比其他民族注重教育。一個普遍的假說,是多年以來猶太人居無定所,不能像其他民族一樣可以投資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唯有大手投資在自己腦袋,因為眾多資產當中只有知識可以隨身攜帶。《The Chosen Few》這本書,卻提供了另一個與猶太教有關的有趣假說。一個民族想出產更多一流學者,不是呼籲多些人讀博士學位便可,而是需要從小陪養一班長大後有能力和喜歡做學問的人,香港暫時沒有這個氛圍。

相反,香港學界經常有KOL出來宣傳「讀博害人」的歪論。宣傳這歪論的人,為甚麼還公開掛著「博士」銜頭去招搖撞騙呢?身體最誠實,口說「讀博害人」,身體卻甘願害己不害人?誠實地看,其實只有兩個可能:其一,自己投資失敗;其二,自己無心求學。後者純屬個人喜好,但無心求學的人扮學者,是虛偽。口裏向大學制度說不,大學給你tenure你會拒絕嗎?一些在學界生存不到的人給你讀博建議,是投資失敗者給你的投資建議。學界的就業市場是全球的,在外地找不到教席,是個人而非市場問題。參考美國的數據,相對中學畢業的打工仔,讀博的工資溢價以年計平均有64,000美元,從1996至2016這廿年間這溢價升了一成半。大學的工資溢價升幅更高,但溢價只有約25,000美元。換句話,讀博與大學近年的溢價平均仍有近4萬美元的工資差距。假如讀博害人,害的根本不是一般人。不論甚麼時代,自己害自己的從來是機率分布中所謂lower tail的投資失敗者。

免費早餐 - 徐家健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