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政經密碼 - 周顯 2024年12月13日

政經密碼 - 周顯 2024年12月13日


歐洲、荷李活、國語、港產片
歐洲、荷李活、國語、港產片


徐克執導、在1981年上映的《鬼馬智多星》票房大賣。(網上圖片)

有聲電影發明後,分成了兩個大流派,一派是美國,另一派是歐洲,後者則以法國為主。在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觀眾的品味按程度可分為四級,最低檔的是粵語長片,即是任劍輝、

新馬仔、關德興、曹達華的那些,被電視打倒了。

高一檔的是國語片,早期的我也沒看過幾部,在我懂得看電影時,電懋已因老闆空難沒了,只剩下邵氏一枝獨秀。後來,港產粵語片復甦,邵逸夫也很聰明地棄電影而從事利潤更高的電視。於是,國語片沒了,到了八、九十年代,台灣人也看港產片了。



再高一檔的是荷李活電影,以大卡士、大製作著稱,高峰是《埃及妖後》。在六、七十年代交界,也受到了電視的衝擊,以為要死了,誰知另闢蹊徑,拍一些離經叛道的劇情,電視不能拍的題材,如《雌雄大盜》,以及比較艱深的故事表達方式,更複雜的鏡頭運用等等……

電視是完全不用腦子看的,電影則需要更大的腦力,直至現在,依然如此:煲劇10小時,和看10小時電影,後者會累得多。這就像垃圾食物和fine dining,兩者各有市場,吃fine dining的人同時也會吃垃圾食物。



歐洲電影文藝性更強,攝影、燈光、美指都優勝太多,在故事表達方面,發明了意識流,香港一整代的文藝青年莫不受到其極大影響。當然,以當時的觀眾水平,太深奧,商業性太低,看不明。事實上,香港七十年代的「新浪潮」電影人,如譚家明、許鞍華、楊凡等,以及後來的王家衛,無不是歐洲電影的「後代」。

有一個故事,是曾志偉告訴我的:吳思遠投資徐克拍了《蝶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三部電影,俱是叫好不叫座,後來徐克跳到了新藝城,最大的改變,就是換上了洋人美指和攝影,在這之前,並沒有「美指」這職位,而只是「道具」,於是,徐克的第四部電影《鬼馬智多星》大爆,從此一帆風順,成為了一級大導。

荷李活也是吸收了歐洲電影的長處,這正如它在九十年代,吸收了港產片的動作,海納百川,成就了它在二千年後的黃金大牛市。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