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4年7月29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4年7月29日

C觀點 - 施永青
《主場新聞》為何猝死
2014年07月29日





2014年7月26日,《主場新聞》突然宣告結業(圖),引起社會不少討論,我也覺得事不尋常,因為事前全無跡象,完全不像是「自然死亡」。

一般企業,在結業之前,不會全無掙紮;即使開源不成,亦會削減開支,以延長自己的壽命,希望有奇蹟出現。但《主場新聞》結業之前,卻沒有經過這個階段,所以不但讀者感覺不到,連工作人員也感覺不到。

《主場新聞》的主腦人之一,劉細良,事後表態支持蔡東豪的決定,予人印象這個決定是蔡東豪一個人作出的;如果事前經領導班子反覆研究過,那這個決定就變成劉細良也有份一起做判斷的,何需表態支持?

早年,李怡辦《七十年代》,在遇到財政壓力時,不但與內部成員共商對策,還把困難告知讀者;最後由讀者一起集資,成功地把《七十年代》轉型為《九十年代》。《主場新聞》的瀏覽量這麼高,為何不相信讀者?不相信員工?一個以「為香港做點事」為宗旨的媒體,應視香港人為他的持份者,不應該獨斷獨行,而應該先與香港人商量一下,可能另有生機。

我雖然不完全認同《主場新聞》的編採方針,但亦感覺到這個班子辦事有花心思,內容多姿多彩,可讀性很高;所以我每天寫專欄,都時不時會參考《主場新聞》,可惜這個網站現已完全打不開,連搜尋舊資料也做不到。難道有關人士刻意要人覺得《主場新聞》是突然被「他殺」的?

以《主場新聞》的立場與定位,我一點不懷疑有人想他早點結業,但他死得這麼突然,無法不令人懷疑,決策人是因為某些尚未向讀者交代的原因而自行了斷的。

《主場新聞》從一開始就像「他組織」,而非「自組織」。「自組織」有自己的生命的,不會輕易讓自己死去;只有「他組織」才會死得不明不白。

一般商業機構,在成立前,會先評估形勢,進行可行性研究,看看需要多少錢才能成事,然後去籌集資金,組織班底,按計劃去開展工作。但綜合不同的消息來源,卻顯示《主場新聞》之所以能夠開辦,並非一開始就籌集了一筆起碼的資金,而是有金主提供了一筆經常性的收入,作為營運開支,於是匆匆上馬。但現時金主削減預算,以至令《主場新聞》無法憑自己的營運收入,獨力支撐下去。

據媒體報道,《主場新聞》的主要搞手——蔡東豪,同時為《蘋果日報》搞財經版,憑周一至周五的「金融中心」欄目收了蘋果一筆可觀的承包費,令他可以有額外的收入去開展《主場新聞》的業務。不過自從蘋果被抽廣告後,「金融中心」改為每周一才刊登一次,令蔡東豪的收入大減,獨力難支。

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由於《主場新聞》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很多非商業上的考慮,所以我總覺得,不能純粹用經濟上的原因去解釋他的結業。至於還有甚麼原因,我至今仍茫無頭緒。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