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2014年10月17日
有人說香港是一個偽國際金融中心
根據統計資料,金融業佔香港的GDP15.9%, 而專業服務佔12.8%,金融業與專業服務息息相關,前者的就業人數有20多萬人,後者接近50萬人,他們賺取較高的工資,肯定是香港的重要經濟支柱。
有不少海內外的評論指香港其實只是一個虛偽的國際金融中心,他們不是說香港的金融從業員質素不夠高,而是現時有的東西可以一下子變為沒有。以上市為例,有監管、資訊及資金可以自由流通,有資金的供應,便可以成為上市的平台。倫敦、紐約都是一流的平台。以往香港有那麼多的國企前來上市,是因為內地的市場不開放,現在若上海的證券市場全面開放,人民幣又自由兌換的話,除了監管及法律制度,很多公司可以不前來香港上市,令市值停止增長甚至是萎縮。
當更多的企業選擇其他地方作融資平台,那增長便大不如前,連帶相關的服務如法律,會計等也受影響。有一位交易所的高人曾說在理論的層面,全世界可以只有一個交易所。現時有多個國際性的交易所是因應不同的時區,不同的監管要求。當監管的要求趨於一致時,一個交易所便足夠。
另一方面,香港是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先行者,其他的地區如新加坡,台灣及倫敦也是具規模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而倫敦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香港只是排行第5,不敵於美國,新加坡及日本。在香港而言, 人民幣是一種外幣,倫敦可以比香港做得更好,因為它有先天性的優勢。 再者,人民幣業務是國家的政策,一涉及政治的層面便很複雜,國家可以決定這方面的規模。
金融業在香港造就了不少高薪的職位,大學內關乎財金的課程多的是。香港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但內地的人才也追上來,加上國家的政策,這個金融中心有的東西可以慢慢地變為沒有那麼重要,變為內地的其中一個城市,深圳及上海可以隨時超越香港,那時候香港人包括我自己的薪酬便沒有可能有那麼高的溢價,有人說如果香港不轉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被其他內地城市取代時,香港人可能只有回到打魚的年代。這可能誇張了一點,但以數十年的光景,不是沒有可能發生。有誰又會預到香港在回歸的17年後會弄到這樣子呢?大家還是在管理自己的職業時好好地管理職業的風險。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