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4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4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買!買!買!尊重規則先至好買
2016年04月07日


萬豪(圖)曾與安邦爭奪喜達屋。(資料圖片)




相比歐美央行不斷印銀錢,內地企業及居民海外收購、消費,很大程度更對全球有利。不是嗎?看看之前的聯儲局、現在的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不斷買債,不斷做各式寬鬆政策,美其名是

救經濟,骨子裡跟向金融機構輸送利益無疑,經濟沒有受半點支撐作用,反過來作繭自綁。

 
相比內地企業好、居民好,消消費,搞搞收購,惠及是上至財務顧問、中介機構、下至行業本身、甚至實際經濟。看看澳洲,每班機經港到當地,大部分爆滿,載滿內地人客,帶來金錢威力,誘因難擋。當地很多大城市名店生意額靠的正是內地人,猶如當年本港自由行。單以海外物業市場為例,加拿大多倫多去年約20%物業買家來自內地。如以西部一些熱門城市,來自內地人的購買規模涉及近130億美元,相當於總成交33%。至於澳洲,悉尼、墨爾本個別地區更現每5宗成交,四成是內地買家個案。

 
有統計指內地去年資金外流規模最少1萬億美元,若一半被企業及居民用於海外收購及消費,已相當於當年美國聯儲局幾個月買債金額。如認同內地國際採購團惠及其他市場,似乎中國資金愈外流,愈走資,愈利全球經濟吧,或比歐美印鈔對全球更具貢獻。

 
安邦由寂寂無名到聲名大噪,靠的是不斷海外收購,如介入收購喜達屋,惹來很多負面評論,即使萬豪最終提高作價,安邦仍糾纏還價。國際市場認定不懷好意,安邦董事長吳小暉曾以安邦收購VIVAT保險集團為例,強調中國企業已從簡單勞動密集型產品輸出,升級到資本與管理輸出,即外國企業經中資收購後,營運數字更有改善,更有進步。有趣的是,內地媒體翻查VIVAT年報獲悉,該集團總資產由2014年的605.25億歐元降至603.46億歐元,淨保費收入跌17%,唯一是安邦收購後注資13.5億美元,令VIVA T償付能力充足率提高至240%。注入資金未必是中資企業海外併購後最大貢獻,如聯想多宗海外收購,很多項目營運提升,且產生協同。即使中資之前在港大掃銀行、證券及房產,被收購項目確很多都活躍起來。近年中國確過分高調收購而令人驚訝,令很多西方市場予以防衛。

 
海外市場有其規矩,中資錢多,可擾亂市場,卻不能擾亂規則。即使在香港亦一樣,君不見很多中資公司或商人到頭來不是被監管機構窮追猛打,就是被整個制度掣肘,不能任意妄為。內地有商機,但尊重規則精神一定遜於很多已上軌道市場。部分中資國際採購團儘管財大氣粗,但買得愈多,受制外國規則,碰壁機會愈大,他們尊重市場、遵守規則精神或漸提升,從而傳導國內,就由他們買夠吧!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