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8年9月20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8年9月20日


政策甜頭何處尋?


政策甜頭何處尋?
高鐵之後,又有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三地以後就更加融合。但對港人而言,用上千億計代價,買個加強融合,觀乎各界反應,似乎沒有期盼,卻只有更多憂慮。



港珠澳大橋快將開通。(資料圖片)
事實上,如果基建項目能一如以往帶動樓價上升的話,資產市場進一步上升,

當然受益的大有人在,以後但凡掛上大灣區作為招徠的樓盤項目,不論香港及珠三角一帶,都會有市場。但融合的商機效益,如果導致成本上升,房價失控,失的會否更多?難道是又要像早年的雄安區,由中央下令限制轉售?

撇除地產、融合與大灣區,成效未知。至於長久以來,香港的兩大賣點,包括是制度及基建,隨著大灣區的出現,人流、資金、貨品等等融合之後,制度融合會否又是下一步要留意的事項。

相比起一帶一路,大灣區構想最具備主導權,自己的地方、自己的工程,對鍾情於數字比拼的個別規劃層,就會更加具備誘因去推進。既然粵港澳三地大灣區都劍指挑戰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灣地區,從現狀而言,一個金融強項的城市,結合科技為主的深圳、製造業基地的廣東地區、娛樂有澳門,絕對有足夠叫座與想像力。但畢竟,概念歸概念,三地本質上牽涉及法治、制度、及文化的差異。因此,大灣區的腹稿,某程度上難免令人想到是一項同化政策的揭序,自此之後,在一個變相特區2.0計劃下,如果不久將來有聲音提出,制度差異阻礙到計劃進一步推進與發展的話,結果不難估算。

高鐵的建造,暴露本港優良基建的賣點有所動搖。同一時間,機場的飽和,效率有所下降及租金成本高漲,某程度上都令香港所餘無幾的自身動力進一步失色。至於剩下來的所謂融資中心角色,說得白一點,就是純粹為內地籌錢而已。資金要更互通,各地各盡其材,不能否定的是,在稅制、法規上、監管等層面的更融合,會成為大灣區基建工程之後更加實在的部署。

高鐵的負面反應,並非超支與工程問題這麼皮毛。坐高鐵,登大橋,除方便外,到底還有甚麼值得期待?單以人流融合為例,財富能力上,香港已經輸蝕,年輕人在內地創業之想法亦似乎被太理想化,至於香港工作,內地居住,撇除內地樓市之外,將交通開支負擔計算在內的話,根本毫不化算可言。香港人其實很易滿足,現狀及回報,既然前者不能絕對保證,如何令港人真正一嘗政策甜頭,有關方面要盡辦法想想。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