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1年12月23日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1年12月23日


胡國威專欄|官方數據的偏差
胡國威專欄|官方數據的偏差
早前,長策會更新了《房屋供應目標推算》的年度報告,但市場卻沒有太多討論熱度,背後可能跟這個主宰未來推地的數字,已經連續三年維持在430,000個單位,相當於一年43,000個單位有關。明明社會自2019年起,接連出現社會運動、

疫症等因素困擾,出現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卻竟然沒有變化? 這真的能夠反映社會面貌嗎?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可能你會說,數字不騙人。對的,我認同,但前提是獲取數字的手法必須可靠。要做到這一點,這關乎到統計基準有沒有偏差? 統計員作了什麼假設? 有沒有人為成份等等。構成「需求預算」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住戶增長」數目,今年更新後的數字竟跌破了新低,去到只有197,300個,按年回落7,900個單位。若我們跟2013年長策會首份報告中,當時評估的294,000個比較,等於大跌了96,700個。

「住戶增長」減少,何以數字能維持不變? 因為「劏房戶」增加,這一點有些新聞之前已經闡述過,說林鄭上場後的「劏房戶」反創新高,在這裡我並不累贅,還有「重建戶」數目也有增加,故此消彼長下,這是過去三年的「需求預算」維持不變的原因。

然而我關注的是,「住戶增長」為何會減少? 政府是怎樣推算呢? 報告中的備註,有一小段說明其計法,是如此描述的:

「根據計算經濟模型,當本地宏觀經濟表現較好或私人住宅供求情況較為寬鬆時,住戶組成的數目較高。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建議在基本情景下,為了推算未來十年的住戶組成,我們假設未來十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平均每年約3%;至於未來十年的私人住宅空置率,我們假設為過去十年(2011-2020年)的平均空置率(4.0%)。」

換句話說,政府計算「住戶增長」時,採用「本地生產總值」及「空置率」來推算,只要數字愈高,組成住戶的數目也自然愈多,反之亦然。但同一基準。去年政府計算「住戶增長」時,本地生產總值數字僅為2.8%,比今年3%為低;空置率則跟今年相同,也就是維持4%,明明去年評估的經濟較今年差,而空置率均等的前提下,何以今年「住戶增長」數字會少於去年?

雖然「住戶增長」數字按年回落7,900個,攤分十年計,每年只減少了790個,數字不明顯,但我關注的是統計手法。是不是政府有其他的考慮因素,而未有對外公開? 例如預計本港人口會減少? 預計移民人數會持續增加? 看畢長策會的年度報告,你不會得出任何答案。

連續三年,需求預算維持於430,000個單位,究竟有沒有人為成份呢? 為何政府沒有「做到大個餅」的勇氣,除了是搵地艱難,要步步為營之外,可能也關乎政績考慮。因為未來十年住宅供應繼續維持430,000個,公私營比例扭轉至七三比下,公營房屋供應301,000個,但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2021》表示已覓得350公頃土地,以提供約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超出了301,000個單位的目標。

只是私樓供應繼續低見129,000個,相當於12,900個單位時,若政府繼續以此作來年供地量目標時,香港私樓供不應求在幾年後只會更惡化。因為香港過去五年平均私樓吸納量維持17,522個。

胡國威.網上平台《胡.說樓市》共同創辦人
網站:https://www.wuchatprop.com.hk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