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專家點評 - 鄧建初 2022年7月21日

專家點評 - 鄧建初 2022年7月21日


鄧建初:香港土地問題出路在何方? 鄧建初


初哥雜物繁多,除了一些收藏品,連過往在報章刊登過的專欄稿件也保存,放在迷你倉多年,無暇理會。香港寸金尺土,樓價高企,就連迷你倉租也扶搖直上,細心一算,驚覺白交了一大筆錢。近期下定決心去執拾,每次路經薄扶林道,眼見道路兩旁,有多個大型地盤,而瑪

麗醫院附近再次移山,騰出空地來擴建,證明如有需要,仍是有很多方法覓得地皮的。

然而,此等發展計劃,一般市民未必知曉,媒體亦不會經常報道,社會上普遍認知是香港無地可用,以致建屋量少,而輪候公屋時間長至七年。為照顧長者需要,年滿60歲者可以優先上樓,香港老化嚴重,故此年輕輪候人士久候仍無法入住。而私樓呎價高昂,除非早年買入,否則難以上車。「無殼蝸牛」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早已心灰意冷。政府應在適當時機,定期公布所有土地發展的相關資料,釋除市民對香港無地發展的疑慮。

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施行高地價政策,靠賣地收入補貼稅收。而丁屋問題,亦佔用了相當一部分土地。中英聯合聲明中,限制了每年賣地不得超過50公頃。凡此種種,令香港多年來土地問題無法解決,早已爲人詬病。97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為解決長遠住屋問題,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目標為10年後七成市民有自置居所,及縮短輪候公屋時間至3年。可惜遇上金融風暴,樓價大瀉,部分跌幅達七成之多,社會上出現大量負資產及破產人士,經濟幾乎被全面拖垮。

繼任特首曾蔭權,為求穩定樓價,實施「孫九招」,包括減少土地供應、政府停建居屋及減建公屋等。2003年沙士之後,政府推出自由行政策,經濟復甦,樓價逐漸見底回升,但政府並沒再重新制定土地政策,結果幾年之後惡果浮現。土地供應量大減、停建政府資助房屋等,造成市場上落成單位大幅減少,樓價及租金不斷攀升,劏房數目如雨後春筍。

梁振英接任特首,因其專業背景,市民曾寄予厚望,盼能解決土地問題。此時社會政治運動迭起,更將樓價攀升歸咎於非香港人購買所致。適逢多國有量化寬鬆措施,大量資金湧港,政府針對此一現象,推出「雙辣招」及雙倍印花稅。然而,此政策卻造成樓市成交量冰封,樓價卻紋風不動。

到林鄭月娥上任,土地問題仍然被視為重中之重。繼推出大嶼山填海計劃、「林鄭plan」放寬首度置業按揭成數之後,臨別秋波,再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積極加快土地供應。

回顧歷史,香港由一個小漁港,演變成繁華都市,大量土地供應其實是由移山填海得來。港英時期,這種增加土地儲備方法,從沒有反對的聲音。可惜回歸後,日益政治化,所有政策變成寸步難移。

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地方是新加坡,建國至今不斷擴大領土,已增加超過22%土地。澳門也在有紀錄的百年之間將土地增加三倍,可見面積細小之地,都把填海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法門。

填海重新創造土地,一切可以規劃得更完善新穎,而原本擠迫在舊區的居民,全部搬到新區去,舊區土地可以騰出來重新發展,打造更好的配套和面貌,這樣一環接一環地做下去,不僅為城市帶來新氣象,也不停地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

根據政府資料,香港有七成未發展空間是綠化地,其中四成土地為郊野公園。如果能夠從中撥取小量綠化地出來作住宅供應,將可大大紓緩土地供應之緊張。綠化地及填海,本是增加土地的不二之選,因其中沒有既得利益者,不似棕地及農地等,大部分都在各大財團手中。不患寡而患不均,從既得利益者處獲得土地發展,會進一步加深貧富懸殊、及挑起利益輸送等社會問題,除非財團們肯大平賣給政府則尚可。

政府近期積極發展的北大都會計劃,牽涉大量收地,既得利益者要求提高賠償聲音已惹來社會關注。如政府屈服於賠償問題,或將激發社會矛盾。而一路以來制定的賠償準則亦可能被打破,政府及社會將要付出代價。相比之下,填海計劃成功雖是很多年後的事,看似遠水不能救近火,但能夠為市民帶來願景。綠化地算是較快及較公平的方法。解決土地荒,才能讓有需要的市民盡快上樓,同時可解決居住空間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初哥多年前曾寫過一篇土地供應問題的文章,提議將小學恢復半日制,變回上下午班,騰出來的校舍應有數百幅之多。小學生半日學習已經足夠,多了的時間可以休息一下或者再去興趣班,好過現在上了整日課堂,放學後還疲於奔命地趕去補習和興趣小組等活動。當然,此建議會有極大反對聲音,因會影響多方的利益,所以還是重做回歸前的移山填海算了。

資深股評家 鄧建初
(作者為資深股評家,縱橫香港金融圈近三十年,看透股壇光怪陸離,經歷多次「缸湖」浩劫,人稱「初哥」)

專家點評 - 鄧建初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