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 - 林少陽 2012年8月22日
立論:SOHO變身包租公非壞事 - 林少陽
SOHO中國主席潘石屹市場推廣能力出色,有力推動SOHO中國品牌。
我有一句投資座右銘:「買股票就是買人。」道理很簡單,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而一家公司的個性,則由公司的靈魂人物決定。
今日想同大家談談潘石屹,一位做生意手法與眾不同的國內地產商。他任主席的SOHO中國(410),是我記憶中唯一一隻,自上市以來長期持有淨現金的內房股。當幾乎所有同行都一窩蜂走去開發住宅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只專注於北京及上海的商業地產。
潘石屹推廣能手
當其他的內房大股東一心悶聲發大財,他卻經常在微博撰文、出版散文集、擔任電視嘉賓主持,甚至曾於2006年首映的電影《阿司匹林》出任主角,經常成為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論焦點。
有人批評他四處招惹是非,等於不夠時間專注本業,對SOHO中國的業務發展不利。然而,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潘石屹是一位出眾的市場推廣能手,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公司的最大價值,就是推廣SOHO中國這個品牌。在高頻率曝光之下,潘石屹多次當選國內「地產風雲人物」、「地產10大影響力人物」、「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亦吸引了一眾年青創業者,購買SOHO中國旗下的商業物業,開展業務。
早前,我到北京旅遊,順道走訪了SOHO中國旗下「長城腳下的公社」。該商業地產項目由亞洲12位建築師設計,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亦被美國《商業周刊》選為2005年度「中國10大新建築奇蹟」。親歷其境的我,感覺似是過譽了,該項目得到的獎賞與讚美,只因包裝及市場推廣得法而已。
上周四,SOHO中國於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宣佈集團將由原來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搖身一變成為包租公,消息出街後,投資者的初步反應負面。
我對事件的理解,是原先買入SOHO中國的投資者,是認為集團是買賣中國商業地產的交易能手,左手入右手出,要求管理層賺快錢。現在SOHO中國改變商業模式,原來的捧場客沽貨走人,可以理解。
揸實物業等升值
然而,我認為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現在才算終於走對了路。過去集團將大量的優質地段物業,於中國發展得最快的10年內,通通拆散變賣。但商業地產不同於住宅,地點決定了商業地產的價值,而優質地段的物業,卻是極其稀有不能複製的土地資源,賣一件少一件。何況國內房地產稅率過重,變賣資產的房地產商,等於同地方政府打工。
SOHO中國貫徹潘石屹靈活變通不拘一格的個性,扭轉多年來錯誤的商業模式,將手頭餘下150萬平方米的北京及上海商業物業,留為長線收租之用。
該批物業長線升值潛力龐大,不認同SOHO中國新商業模式的舊股東唔識貨,給予投資者低位買貨的機會。
筆者客戶持有SOHO中國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
上一則: The Future of Newspaper:傳媒也可搞教育 - 方己程
下一則: 曾淵滄專欄:體育股低潮仍未過 - 曾淵滄
立論 - 林少陽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