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4年4月14日
滬港怎通?
中央改革了對股市的思想,但在規範完成之前,A股市場仍要不少弊端。
滬港通上周只炒了一天,就有分析認為滬港通無用,將上周五早上準備了的二百多隻可能受惠股名單撕掉,一於當滬港通唔通。對這個「唔通」的看法,筆者認為「不通」。
某家生了個男孩,有甚麼事情跟尾?
1.舉家歡喜。
2.怎料這男孩得了天花,闔家不安。
3.男孩唔死得,長大了卻去養豬,全村都替他可惜。
4.又或者發憤讀書,考入名牌大學,全家指望他學有所成,斬窮根。
5.可惜讀到半路,未畢業就退學,父母心翳。
6.又或者學業有成,攞埋諾貝爾學獎,全族講起都威。
對這男孩的經歷,你有甚麼樣的反省?
1.舉家歡喜,是人之常情,無反應,無反省,但看完⑵至⑹的發展,就應對得子之事持平常心,不用喜,也不用悲。
2.有天花,是禍還是福?康熙皇帝是因為幼時得過天花唔死得,即對天花免疫,而被選去繼皇位,因為怕讓其他未患過天花的王子去繼位,可能在任內患天花瓜得,麻煩。
3.民生銀行的創辦人,是靠養豬、賣豬飼料而搵到足夠金錢去開銀行。
4.一些讀完大學的人,可以破產。
5.微軟的蓋茨是大學未畢業的。
6.有隻基金叫:長期資本對沖基金,由3位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做顧問,但就於1998年輸到破產,累到全族輸光。
顧後不瞻前 預期皆落空
為甚麼我們對這位男孩的每個轉折階段,都會預期落空?原因是我們用以往的認知去估未來,揸車只看倒後鏡,不前望,唔撞車都難。
今時對滬港通不通的一些分析包括:
1.2007年的直通車都唔通啦;
2.國內股民輸到甘,冇興趣去通;
3.與QDII、QFII相若,無大不了;
4.數額有限,24日買完,刺激不大;
5.滬港通,通滬多過通港;
6.要有50萬元人民幣的股戶才可通,有幾多人有50萬吖。
筆者認為這些「不通」的分析,自己本身就「不通」,因為這些分析只看到今時的「點」,既未看到過往基礎支持的「綫」,更遑論可以看到未來的富貴「面」。如果分析只看「今天」不回顧「昨天」,又不預期「明天」,就根本不應買股,因為買股者是不應只看今天的買入價,而不考慮昨天的價位走勢,並去預期明天價更好。
滬港通,並不是始自李克強的一句話,而是始自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當年就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是場政治運動,會走回頭路,千萬不要信。結果?信者得「金」,不信者得「桔」。
有謂習李領導班子是要搞第二次改革開放,在去年11月的三中全會後,列出了59條改革項目,亦將市場的重要性提升,於2013年3月中仍謂「市場對資源支配起關鍵性作用,但到11月時已變為「市場對資源支配起主導性作用」,為甚麼在8個月內就肯放手讓市場的影響力加大?
用市場力量制衡既得利益者
原因簡單,1978年的改革開放就是為中國經濟引進市場力量,但由於起初門開得少,到一定程度後,便對經濟增長產生了制約性作用,亦出現資源不依市場力量(我們一般認為市場力量是較公允的),而依權力去被分配。貪汙、弄權將不斷,中國將無前途,「起關鍵性作用」即是可依可不依,「起主導性作用」,就即是市場可一錘定音,對有紅二代責任感的習李班子一定要用「市場力量」去制衡「既有利益的力量」。
今時習李所提出的59項改革,其實是秉承1978年改革開放的原旨,和接過歷屆領導班子的改革尚未成功,下任仍需努力的棒子。
習李改革 不達目的不罷休
改革是要流血的,亦可以出現壯志未酬的悲哀,但習近平最近訪歐之行就在歐洲學院作了演講,表明中國社會有自己的歷史和該走的道路,不會不變,亦不會全盤照抄西方,閣下有多相信習李班子的改革決心,得由閣下判斷,筆者則認為他們會不達目的不罷休。
習李對股市的改革又有甚麼目的,筆者一直認為中央是改革了對股市的思想,各位可以上youtube看筆者的論述:http://youtu.be/fpvUyMA3vAM
有關評論是在李克強講開車,而港交所(0388)未停牌前所錄製的,如今時才錄,其意義便減。
中國經濟改革要有成,不能不靠引進。引進包括易子而教。中國的企業管理是太本土化,故1993年青島啤(0168)上市,就是希望靠外來股東給予管理層去做好的壓力,2007年的直通車和今時的滬港通,都是基於要做好股市而來。
在這「通」的過程中,中央當然要有很多考慮,作為投資者,我們的考慮是⑴怎搵快錢,⑵怎搵長錢。
盲入折讓股 怕終有悔
搵快錢,要看A、H股股價折讓,凡H股價低於A股逾5%者,都可考慮今時買入。是「可以考慮」不是「一定可以」,是因為A股價可以因種種原因而高居不下,這並不代表其價有理,反之H股價是長處於市場力量起主要作用的港股間,H股價有時是合理之至的。故凡光以A股高於H股價可盲入,怕終有悔。所以到周三時,H股價仍是未能與A股看齊者,怕是H股價是低得合理,A股價是高得無理。
短錢如在3日內搵完後怎辦?怎搵長錢?筆者建議可考慮港交所只要在150元下,今時仍是可以買,為甚麼?明天續。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