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2015年10月29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不一樣的負利率
2015年10月29日
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取消或令銀行資金成本上升。(資料圖片)
目前內地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厘,通脹是1.6%,數字上存款利率低於通脹,但以此來結論,內地已經出現負利率,卻在在值得商榷。中國出現通縮風險是不爭事實,整體物價下行
形勢持續,而存款實質負利率背後,同時出現借貸實質利率持續高企,背後觸發固然是上遊通縮壓力由2012年開始,一直未有扭轉,並傳導至名義經濟增長不斷回落。
內地進入負利率時代,某程度是有點誤導。內地有專家分析得好,中國自九十年代起,有4次是負利率,但當時每次都是經濟過熱,引發通脹升至高於存款利率所致。今次的牽引力並不是通脹,而是經濟疲弱,利率減幅大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跌幅所致。本質上,與廿多年前的經濟過熱是完全相反。
內地由於經濟未全面轉型至內需拉動,經濟仍是製造業主導,故上遊物價通縮及實質利率高企才是當前經濟最大問題。有別於其他市場,目前內地是受經濟結構左右,導致利率市場架構頗兩極化;存款利率很低,但貸款利率高企,間接造成經濟現兩面鏡情況。一方面,官方經濟未見起色,但民間層面無論投資、購買力都非常旺盛。內地分析解讀經濟時,亦提出影子、或地下經濟概念,帶出的是數以十萬億元計,比美國多4倍的存款量所發揮的異常潛力。
中國人民銀行早前減息,開宗明義是要應對通縮及實質利率高企問題。一如以往,當局將減息解決經濟問題,部分包裝為改革一種,將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全面取消就是利率市場化一個重要里程。但最尷尬是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疲弱、銀行應對壞帳上升,銀行貸款政策只會愈來愈保留,同時所謂存款負利率問題浮現,存戶寧愛炒賣、投資,也不存放銀行及做實體投資。為確保存款不流失及監管上資本要求的應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取消反過來或令銀行高息存款,資金成本上升,只會令當局再次事與願違。
以內地經濟及金融情況,同步減息作用有限,需留意銀行高息爭取存款負面影響。如純粹解決實質利率偏高問題,貨幣政策當局只能是不對稱減息,將指標貸款息減幅大於存款息,甚至是單邊減息。
外界討論減息降準仍流於刺激股市和經濟,但後者證明作用非常有限。相反,市場忽略利率市場化後,人行銳意建立指標利率機制,作為銀行決定借款水平新參考指標。過去兩年,人行有逆回購、SLF和MLF,關鍵除放水外,就是製造一個利率走廊,令人行政策工具更能左右市場利率表現。但在資金寬鬆環境下,銀行是從來較少依賴人行工具做資金拆借。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