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2月23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2月23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滙豐的出路
2016年02月23日


滙控去年稅前盈利遜預期。(資料圖片)




形容滙豐控股(005)業績是難以想像中的差,實在未算誇張。撥備急升及其他一次過因素,滙控去年第四季稅前虧損,即使核心稅前盈利亦遠低於預期。滙控面對可能是典型信貸周期下行困境;以石油類相關規

模290億美元計,撥備僅2%,大家敢講夠嗎?來自內地近1,500億元人民幣貸款,集團以一句質素仍良好就輕輕帶過,未免略嫌高估市場對內地的樂觀程度。

 
這六、七年來有關股票長期持有的投資信念早已徹底破滅。無疑經濟及企業盈利會有起跌,隨行就市,股價表現亦然,惟以往大部分繫於一個周期自然循環。隨著全球央行強勢介入,經濟好壞無路可捉,股票升跌很多時跟盈利無關,而是由央行政策定奪。近年愈能跑贏大市的公司每每是愈少受政策影響,該等公司尚餘少許自力更生能力,多一分自然增長動力,少一點政策錯誤構成的遺害。這或是後金融海嘯的影響力再分配,政策及純商業市場因素主導,後者的佔優已是不言而喻。

 
銀行股是令本港投資者最感到不是味兒的股份,由以往寄以無限信任,積少成多,到現在換來持有愈多、蒸發愈大。內銀及國際銀行股通通處於1倍帳面值以下水平,原價值1元的東西,長期折扣出售,歸根究柢是不確定性太多。內銀壞帳關鍵並非其保守與進取,而是國家政策。同樣國際銀行盈利已非管理層與董事會可控制。綜合國際金融股要變得更好,最少視乎4點:宏觀經濟持續增長、利率持續趨升、監管機構變得更善意及銀行本身成本削減更積極。顯而銀行目前只有能力控制成本,難道員工愈多、架構愈龐大的金融機構變得更有優勢?

 
從股價看,這肯定與事實不符,比較滙控與恒生(011),系出同門,為何後者無論股本回報及估值持續比母公司好,且相對較穩定?基本上愈大愈累事,無論恒生、星展及華僑銀行,賣點一概不是盈利能力特別強,而是經營地域有限,面對的監管因素、資本要求、遭打劫式罰款機會愈細。滙控要走出困局,恒生化經營已是唯一出路。當日信心勃勃、滿肚大計的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至今表現不合格,恐怕要求下台訴求將隨之而來。惟觀乎當日國際市場亂局,即使由耶倫或伯南克當滙控首長也難逃劣勢。環球續低息,致滙控既有低資金成本再沒有優勢,環球大企業跨國模式操作幾乎站不著腳。

 
純粹當滙控是間綜合企業看待,收窄折讓、體現價值才是首要考慮,未來好壞關鍵是願意重大重組與否,將現價值高於集團平均估值水平的業務分拆出來,在倫敦的滙控,倒不如索性退而求其次,簡單做一間股權投資性質的控股公司好了。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