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3年3月30日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2023年3月30日


新盤能否去貨,往往成為後市的指標,但你又怎樣理解樓盤是否暢銷?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因為大家都認為新盤能否去貨是後市指標,所以不同媒體在新盤開售時,都會全程捕捉售樓處狀況。以前我做記者時也是如此做法,去到一個新盤銷售現場採訪,很自然會一窩蜂

追訪買家看法,不外乎問買家對後市、對樓盤看法;現在跳出前線記者的框架後,想深一層,既然去得售樓處現場,都是真金白銀付費買樓的,又有幾多會對後市悲觀,而可以給你拿到一個與眾不同的soundbite?

對於買家怎樣回應,實情採訪前大概心中有數,所獲取得的soundbite都是千篇一律的「自住便不擔心加息」、「對後市有信心」、「有錯過無買錯」等等。電視台報道完畢,到第二天的報章,你又會看見大字標題 「新盤銷情勢如破竹」、「新盤一鋪清袋」,配以一張發展商舉起V字勝利手勢的照片、拉起一幅早已預備「徇眾要求即時加推」的展板。看到上述的林林總總,就連沒有參與新盤遊戲的旁觀者,都會覺得新盤熱銷。

疫後香港慢慢復常,新盤吸客至上,這類一式一樣、周而復始的新盤報道,相信大家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應該會看到,但這是真正暢旺嗎? 透過傳媒報道的畫面,你或許感受到市場氣氛,但當中少不免夾雜人為成份。

要「去人為成份」,作為傳媒可以怎樣? 以後不採訪新盤開售? 這是不符現實的。因為一個大型新盤開售,自然是大眾關注的議題,沒有不採訪的理由;反而我們要反思的是,究竟在採訪過程中用什麼角度切入,是否仍用流水作業的方式報道新盤銷情? 當然,採訪要完全「去人為化」也不現實的,傳媒報道也只能盡最大努力還原及貼近現實。用一個什麼角度採訪,要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也要考慮傳媒採訪是在有限時間及有限資源下發生。

採訪過程中,有什麼角度可以考慮呢? 其實有很多。例如,發展商的收票手法是其中一個切入點。部份發展商在收票階段時已精心策劃,有些新盤容許一人四票,之後還可遞交組合票。收票量無限發水,旨在營造萬人認購的錯覺,因為就算一人遞交十多張票,終究只想買一個單位。這些問題,作為傳媒應該要問準買家及發展商,並在報道中呈現出來,藉以讓觀眾更貼近實況。

另一例子就是抽籤手法。售樓前截票,多數發展商會在早一天抽籤決定揀樓次序,但亦有發展商在開售當日才即場抽籤,表面上要做到抽籤公平、公正、公開,但實際上是要準買家現身到場,齊齊做新盤的人肉佈景板。如果採訪時沒有指出這點,大家又會有新盤萬人空巷的錯覺。

還有一點,就是銷情。因為大家關注新盤去貨速度,所以我們會報道每輪的銷情。即使有旺如首日清袋的新盤,亦會在首日開售後,出現因不同原因而取消交易的個案。按現時的通報機制,發展商須在取消交易日期後的一個工作日內,把相關個案登記成交紀錄冊,故取消交易個案只會在報道即日銷情後才發生,導致傳媒報道旳數字跟實況有偏差,而部份有心機的傳媒會跟進取消交易個案,並把相關消息在其他地方披露,但當然並不是全部。

由於現時取消交易只屬於一個簡單申報程序,對於取消交易的買家背景、被殺訂金額、取消交易原因等,我們一概不知道。如果由關聯人士先簽臨約購入,之後再取消交易,刻意營造熱銷的假象,外界亦未必知道實情。或許,這些已超出傳媒的能力範圍,但對於如何去堵塞及修補法律漏洞,我相信政府部門是可做到的。

胡國威.網上平台《胡.說樓市》共同創辦人
網站:https://www.wuchatprop.com.hk
胡國威專欄 - 胡國威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