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1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1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改革搔不著問題的核心
2016年01月07日


內地需解決鋼鐵過剩問題。(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改革本是必需,但中國在產業改革過程中,同時亦為股市提供上升催化作用,卻非份屬必然。每逢見到中央領導談改革、或聽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及相關部委公布改革政策,市場顯得非常興奮,亦多

會維持好一段日子,惟到頭來,所謂的改革相關概念股,又會變成怎樣?

比全球其他市場,無論發達或新興市場,內地股市最受政策左右,亦最多政策炒作題材;任何會議決定、官方公布以至報道引述政策傳聞、甚至由署名「任仲平」文章,政策就是股市養分,而非甚麼營運狀況、業務表現、管理層策略等。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很多事都慣性被扭曲,很多中小盤股天價估值,可以說就是政策養分過度進補所致。

沒有政策憧憬,內地股市或沒有上升催化劑,或說得更白一點,只要投資者更多對改革具備認識,根本很多行業股份不構成升因。去產能過剩,相關行業央企要合併,中央領導出巡為鋼企、煤企打打氣即為之雀躍,股價更表現得「煤飛色舞」,連過剩產能亦竟被視為概念喪炒一番。但單純依賴同一個行業幾間企業合併重組就可去除過剩產能嗎?核心問題由始至終都在需求,合併企業從未為減省資源目標努力,行業併購從來未有證據顯示有助於帶動需求。更何況在保就業及社會維穩件下,單是合併已談可容易。

內地投資者以至本港大部分市場人士太習慣把政策視作等同扶持。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突破是希望將過去一兩年的精兵簡政、減少央企、去產能過剩、降稅等大目標冠以更宏大名詞,重新上路。很多人將中國今次「供給側改革」,與八十年代的列根、戴卓爾夫人主義相提並論,尤其前者是Supple Side Economics象徵典範。但現時中國與八十年代美英有根本性不同;無論列根、戴卓爾夫人,當年任務是淡化政府角色,讓既有增長潛力發揮,關鍵是政府淡出外,就是假設過剩產能是暫時問題。反觀中國剩餘產能令通脹及增長雙失好一段日子;更核心其實是政府須再度強而有力地介入。

除部分獲扶持行業外,市場對改革或一直炒錯邊。好簡單,解決舊行業既有問題及主張自然流失,如堅決執行,結果是違約增加。市場一直炒的其實是改革政策另一面,即刺激經濟政策,用擴張形式抵銷改革加速經濟放緩影響。地方政策受財政所限,沒有修橋補路及大推基建,樓市去庫存突高調掛上口邊,就是為今年經濟刺激政策來個名正言順的推銷手法吧!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