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7月28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7月28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訃聞的學問
2016年07月28日


報章訃聞記載家族關係。圖為九龍殯儀館。(資料圖片)





爬格仔,寫文章,有時極其享受,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痛苦中度過。文章要有好題材,在訊息與分析氾濫的時代,好而且又具備獨特的題目早就買少見少。況且就算有題材,揮筆不順,久無思緒,通

俗點形容就是下筆猶如便秘,汗流浹背亦一字難成。我絕非寫文章的人才,但對多年予以機會的各前輩及朋友一直心存感激,給我操練文字機會,亦讓我後悔一早將勤有功、戲無益的勸言,掉得一乾二淨。

 
很多年前認識的一位老前輩對我說,寫文章精要在於心神合一,文字功力事小,但專注力最為重要,多看、多讀,久而久之就會寫,而寫得多,就會寫得好。問老前輩,最難寫是甚麼東西:評論?記載?報道式文章?統統非也,原來最難,甚至是難中之難的,是寫訃聞。

 
本地報章訃聞版篇幅已漸多,有位朋友的朋友,有個怪癖,就是每見有訃告刊登,大部分都會將之統統剪存。訃文有甚麼好保留噢?他答道,撇除文字及其他,從一篇短短的訃告,基本上已可帶出一個大家族的人物關係,有如一個小族譜,對認識家族及其背後關係有很大幫助。

 
簡短的訃告外,很多大報仍然為剛身故的著名人物,大書訃文,記載生平及功與過,大有蓋棺論定之重大意義。外國部分大學學府的新聞系,原來都有課程專門教授訃聞寫作技巧,如果環顧芸芸歐美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及《經濟學人》的訃聞,稱得上最具備水準。《經濟學人》更將每周刊登的訃聞結集成書,該報的訃聞主筆兼主篇,名為Ann Wroe,她讀歷史出身,並獲牛津中世紀歷史學博士。自1976年加入《經濟學人》後,負責過美國政治新聞,又試過主編書評版,13年前開始主管訃聞欄目。Ann Wroe接受過不同媒體訪問,分享心得,其中提到要訣之一是:Get right inside the essence of that person。又或者,按照某雜誌對她工作的形容,寫得一篇好訃文,既要有新聞工作者的認真、求真、及謹慎,亦要有小說家的說故事能力。

 
有價值,具備意義的人物,一生精彩,最後由高手代為劃上句號,文字作結,此生無憾也。凡人遠比偉人為多,再者要負擔起一篇短訃告,如果要在大報刊登,所費不菲。互聯網的普及,成就了訃文事業,美國有一些主攻訃聞的網站,透過跟報章及相關服務單位合作,原來是有利可圖的生意。彭博通訊社稱之為「訃聞社交網站」,論內容部分依然莊嚴,但更多是非主流訃告形式,怎樣也好,訃聞網絡化的出現,令人的故事,生前死後都活現於世人眼前。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