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圓方集 - 張宗永 2017年12月4日

圓方集 - 張宗永 2017年12月4日


圓方集:看金馬憶張徹


■據聞張徹(右)在片場甚具霸氣,他的筆下卻充滿傳統文人那種尊師重道。左為狄龍。 資料圖片



在電視上觀看第54屆台灣金馬獎,兩岸三地難得有一個平台可以放開政治包袱,互相交流,令人欣慰。

曾幾何時,台灣的娛樂出口,不論是電影的甄珍、時代曲的姚蘇蓉,舞台的寶島歌舞團都

曾風靡鐵幕外的華人。踏入七十年代,仙杜拉的《啼笑姻緣》和楚原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一下子揭帶起了粵語流行曲和粵語片的風潮,港產文化到了今天仍然影響大陸市場。

台灣電影到了今天已很難說是華人圈子中的領頭羊,製作很多都是以吾鄉吾土為主題。這屆金馬獎的最佳電影《血觀音》寫的亦是本土風情。這敢情好,有容乃大。很多年前,台灣的政治審查很嚴峻,很多香港藝人是不敢和大陸沾上關係,以免與金馬獎提名絕緣。今天這些都化作歷史。

台灣的文藝事業發展是其政治背景。大陸變色後,不少主要的文藝界人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其中一個人是已去世的大導演張徹。張的男剛電影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很喜歡看張的文章。《張徹近作集》(明窗出版社,1988年)是我差不多三十年前買的一本小書。卷首幾篇是談張徹和蔣經國的一段交往,我看了幾遍!

遠走香港 棄官從藝
「蔣經國先生無疑是中國現代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蓋棺定論』,我絕對沒有資格,只是有幸有一個短暫時期接近過蔣先生,是從他初到台灣家居,和在台灣首次出任公職,做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第一年,可以說是蔣先生在台灣政治上的第一個階段。這一個階段,並不可以代表蔣先生的全面,我只是忠實記下親見親聞,不取任何傳聞『內幕』……僅是觀察,並無褒貶,總以忠實為主要原則。」

張徹少年得志,在上海加入國民黨文藝沙皇張道藩的「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當上了官。1948年,張徹26歲,因為導演《阿里山風雲》而組隊前往台灣,未幾上海易手,張徹滯留台灣。蔣經國隨國民黨退守台灣,大公子當時尚未有正式任命,但作風豪邁,到處招攬人才,用「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來建立自己的班底,並且向張徹招手。當日,蔣經國所代表的後進勢力,已經開始和元老派包括張道藩等背後較勁。張徹少不更事,跳了馬槽,後期甚至弄得有點兩面都不是人。張徹飽受政治之苦,決定遠走香港,棄官從藝。

張徹捧紅過很多武打明星,包括狄龍、薑大衛、傳聲,大導演吳宇森亦是張家班出身。晚年他的影片沒有那麼賣座,但仍然不停發掘新的契仔,不會停留在想當年的階段,這是我作為一個旁人特別欣賞他的地方。據聞張徹在片場甚具霸氣,他的筆下卻充滿傳統文人那種尊師重道。

第25屆金馬獎11月25日在台灣舉行,邵氏晚期的當家方逸華在11月22日也過世了。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張宗永
圓方集 - 張宗永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