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8年10月26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8年10月26日


填海用作兜底 爭取不用全填


填海用作兜底 爭取不用全填
長期以來,填海都是香港解決居住用地不足的主要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急增,不得不發展新市鎮,而這些新市鎮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之上。它們包括:荃灣、葵湧、觀塘、九龍灣、油塘、沙田、大埔、屯門、馬鞍山、

將軍澳等。住在這些新市鎮的人口數以百萬計。因此,填海可說是政府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的王牌;沒有理由有王牌在手也棄而不用。

這張王牌的威力很大。只要政府宣布準備大規模填海,而填海的規模又足以解決未來的基本土地需要的話,那手上有大量土地的地產商與新界原居民,都會搶著申請把手上的土地改作發展用途,以免政府填海獲得足夠的土地後,他們手上的土地就會不再那麼值錢。屆時政府甚至可以只准他們拿這些土地作耕種,不可用作市區發展。因此,不用等填海完成,土地供應就會立即增加。這張王牌可以用來鎮倉,我們不應反對。

當然,填海難免會破壞環境,所以我也認同應盡量少填。政府應與環保組織取得默契,一齊努力去爭取少填。方法是多管齊下去獲取土地,而只把填海用作兜底。填海可以分階段進行,如果填海尚未完成,而其他獲取土地的方法又順利的話,那填海就可以不必進行到底,中途可以叫停。如果環保人士希望填海早點可叫停,就不應在所有的政府獲取土地的途徑上都橫刀立馬。

譬如,提升市區的地積比率,就是一種不增加土地供應也可以增加房屋供應的好方法,對環境破壞很少,環保人士不應反對。有人以阻礙看到山脊線為由而犧牲,這說得過去嗎?

有人說,增加地積比率,會增加人口密度,增加交通負荷,以及增加排汙系統的壓力。但事實是市區本身就住了很多人,一個單位常住了不只一戶人家。若能透過增加地積比率誘發市區重建,增加住屋供應,就可改善當區的居住環境。以香港整體而言,增加地積比率,只會增加建築面積,不會增加人口,屆時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就會增加。這才能在實質上改善市民的生活,至於人口密度,則只是一項抽象的統計數字罷了。

現時,市區尚有不少地方地積比率只有5倍,若能一併增加至8倍,那就可以在這些地區增加60%的居住面積。由此而釋放出來的發展潛力,將可產生大量經濟誘因,令舊區重建可以進展得更加順利。而交通問題與排汙問題,亦可以在重建期間一併解決。

除此之外,只要環保組織不反對政府利用現時被荒廢的農地,與發展潛力尚未用盡的鄉村發展用地,都用作高密度的市區發展,香港的土地供應不足問題應不難解決。屆時,用作兜底的填海工程就可以叫停。這樣就可以把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關鍵是環保人士肯不肯在別的土地供應方式上與政府配合罷了。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