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資 - 羅國森 2013年7月2日
即市新聞
02/07/2013 10:09
《品中資-羅國森》中小型內銀風險升溫!
《品中資》上日提到,從種種跡象顯示,人行是想藉著最近的信貸緊縮風潮把內地金融業納
入正軌,暫時未知這番苦心,會否因為拆息市場失控而半途而廢。至於這次風潮對內銀股的投資
啟示,我想引述過去幾個月,我在本欄談到內銀的兩段節錄文章,因為大致上,這次事件只是強
化了我對內銀股的看法。以下這段是去年9月當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鬆政策後,我發覺內銀股
竟然紋風不動,故寫了一篇名為「QE3也不掃內銀股?!」的品評。當中有以下幾段說話。
「我在前一個星期的品評中提到,絕大部分內銀股的業績,自從上市後都大幅增長,但內銀
股的股價,至今還有近5家的股價是低於招股價的。這種股價與業績背馳的現象,實在耐人尋味
。
大部分內銀股上市的時候,都能夠找到一大批機構投資者,作為基礎投資者,他們以招股價
取得內銀股的少量股權,但一般都訂明禁售期。過去幾年,主要錄得升幅的內銀股,其實主要集
中於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都陸續有基礎投資者減持。
最經典的當然是美國銀行在過去兩年不斷減持建行股權,現在的持股量已經低至不足1%。
另一邊廂,內地的中央匯金公司(代表中國政府)則在人棄我取的情況下,近年卻不斷增持內銀
股的股票,單是今年第二季度,就增持了700萬股工行、385萬股建行、76﹒3萬股中行
及時行800萬股農行的股權。
*外資不斷減持惹猜疑*
除了中央匯金之外,近年唯一仍然有增持內銀股的機構投資者,就只有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淡
馬錫。但整體上,外資減持內銀股的百分比仍然是遠高於增持。當然,以美銀為首的外資,她們
減持內銀股,一來是因為賺了錢,二來也可能是自己本身的問題,需要套現。但這是否與內銀股
的業績和股價背馳有直接關係呢,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從投資角度分析,我的看法是,內銀股確實很便宜,也值得趁低吸納,但風險也許比過去提
高了。因此,如果QE3真的有點效用,我仍然建議趁反彈減持內銀股的提法,而不是趁低吸納
。
隨著內地經濟的下行風險增多,幾乎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又可能浮現。因此,如果大家手上
仍然是持有很多內銀股的話,我認為應該趁反彈減持。大原則是,內銀股不應該佔你組合的五成
或以上。」
仍有兩隻內銀股價潛水
我要補充一點的是,以上周五(28日)收市價計,現在仍然跌破招股價的內銀減至兩隻,
因為中國銀行(03988)回升至3﹒19元,她的招股價是2﹒95元,但其實相差不遠。
至於重業銀行(01288),上周五的收市價其實剛好是招股價的3﹒2元。
至於民生銀行(01988),本來她的升幅不俗,但今次的信貸緊縮事件正是衝著這類中
小型銀行而來,故她近期的跌幅十分厲害,幸好,以上周五的收市價7﹒59元計,相比起經調
整後的招股價6﹒8元計(她曾於2010年6月十送二紅股),算是重返招股價之上。
以下是今年4月,當內地銀監推出俗稱「八號文件」的限制內地銀行從事理財產品規定時,
我以「只有大型內銀股才買得過?!」為題的品評。當中有以上幾段。
「大家可能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規限其實對整體銀行業的發展是有利的,因此,就
算有影響,這都是短期的。
不過,正如我在早前的品評中說,近期我在重新思考內銀股的投資價值時,得出的一個看法
是:中小型內銀股的風險正在升溫,政府出手只會減慢危機爆發的日子。內銀股普遍只有單位數
的市盈率和5%以上息率,中小型內銀股的估值更吸引,但也不能吸引外資青睞,這是甚麼道理
呢!當然,我仍然相信,即使如此,最大的四隻內銀股應該沒有大問題!
因此,我決定不以升值角度買入內銀股(這幾年其實沒有升過),我買內銀股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收息,而要收息收得安心和穩陣,就只有選最大的4隻,其他中小型內銀股暫時我都不會
沾手!」
最後,我想重申,如果大家買內銀的心態不是收息,而且四大以外的內銀比重很大的話,我
建議還是趁每次反彈減持吧!《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羅國森》
返回新聞主頁
品中資 - 羅國森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