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旋風 - 郎咸平 2013年9月9日
中國經濟已承擔不起失敗的改革
中國經濟的前路很明確,就是繼續深化、完成各項體制改革。這是從政府到民眾達成的一致共識。所以複雜之處不在於選擇道路,而是我們與那些明確阻礙中國發展的國家、那些對改革陽奉陰違的國內既得利益集團進行的纏鬥。盤根錯節、波譎雲詭不足以形容當前的亂局,我的《郎鹹平說:讓人頭疼的熱點》中,對中國經濟當前的複雜局面進行了鞭辟入裏的拆解和分析。我們將分「中國經濟的內憂和外患」、「中國經濟就是在『國進民退』」、「中國經濟已承擔不起失敗的改革」三部分,為讀者一一呈現,敬請撥冗閱讀。
?
要想收拾當前的經濟「殘局」,重啟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而且我要告訴各位,現在的我們已經錯過了2008年時最好的改革視窗期,不要指望著「從容」改革,而要以「危機倒逼改革」的思路看問題。因為日益加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已經把通往改革的路基擠壓得很高、很窄。解決社會、經濟、民生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那麼此時此刻的我們要怎麼改革?我早在2012年5月出版的《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一書中就說過,中國經濟改革需要系統思維,應該以「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政府的歸政府」為基本指導原則。我注意到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全國人大會議上也說了類似的話。這兩年頻發的「惡性」熱點事件,如果進行深度分析的話,就是政府沒有把握好與市場和社會的界線,管了很多不該管且又管不好的事。我認為這應該是新一屆政府的治國之「道」,而選擇的「術」則只能是「讓改革釋放紅利」,就是下放權力給市場和社會,而且我還認為,這是唯一的方法。本書依然堅持改革需要系統思維的觀點,需要補充的是,在危機倒逼改革的今天,我們需要視野更開闊一點,眼光更長遠一點。未來的改革需要的是大手筆,如果還是沿襲「頭疼醫頭」的思維,結果只會讓我們更頭疼。
?
美國重返亞太是我們外部危機的直接原因。但從深層次看,這不僅是美國為尋求本國經濟復甦引擎而向外部擴張的必然選擇,而且也暴露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我們都曉得,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但在西方國家民主和社會福利制度已經成熟的情況下,資本只能以我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一書中所說的跨國公司等各種方式向外部擴張,或者透過不斷的金融創新透支未來,向未來擴張。2008年的金融危機,正是這種以擴張為本性的資本造成的系統性危機。
?
如今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確實愈來愈明顯,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美國經濟的復甦以及未來的繁榮,對中國而言究竟意味著甚麼?二是資本主義體系不僅僅是美國一家,還包括歐洲和日本,但與美國截然相反的是,它們的現狀和比較慘澹的前景,這對中國又意味著甚麼?簡單地說,未來不但是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向全球繼續蔓延擴張的時代,而且也是不同的經濟體系劇烈衝突的時代,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調整的劇烈程度和複雜性,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只有看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危機倒逼改革」這六個字,才有可能將巨大的外部壓力轉換為改革的動力。
?
經濟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經濟領域的所有問題,最終必然會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傳染,結果要麼是倒逼出一個大手筆的改革,要麼是社會危機將中國經濟從最危險的邊緣推向萬丈深淵。近年來,權力在經濟活動中的「傲慢和偏見」使得自身經常錯位和越位,而在民生和公共事務中,卻習慣性缺位。主要表現在,發展經濟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和貨幣刺激,管理經濟「只會堵不會疏」,總是使用基本無效的行政幹預手段,而很少使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經濟改革一直是「頭疼醫頭」,鮮有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整個社會中每個人的「一畝三分田」經營得都挺好,而教育、環境等問題,卻「荒蕪」一片。結果是整個社會的資源錯配和效率低下,腐敗盛行,貧富懸殊,仇官、仇富極端情緒蔓延,群體性事件頻發。以上種種問題顯然超出了經濟範疇,也是經濟改革無法解決的,但對經濟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因此,我在這裏所說的危機倒逼的改革,一定是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並行。如果未來改革依然沿襲「政冷經熱」,我認為那不過是「頭疼醫頭」的翻版而已。
?
在重啟改革刻不容緩的現在,第一刀必須要落在要害上,我認為這個要害就是我們的製造業。我們是「世界工廠」,但這個名頭隨著營商成本的升高,正在離我們遠去。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歐美公司撤掉在中國的工廠重回本國,或者到東南亞國家建工廠,這已經形成了一個潮流。很多美國公司關掉在中國的工廠後,回美國本土建廠,因為奧巴馬政府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啟動了「重塑製造業」的戰略,吸引大量本國企業回流。在同一時間段裏,我們的政府則是透過「大規模投資」,以及《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等政策,以粗放的直接「撒錢」注資的方法拉動投資,以及扶持陷入困境的大型國企、新興產業。結果是傳統製造業沒有實現既定的升級目標,新興產業比如光伏產業,也沒能成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頂樑柱。為甚麼美國政府的招數靈驗了,而我們的沒有?美國的戰略其實非常簡單,只提供有利於產業轉型和創新的營商環境,而不會過多地幹預市場、企業的決策行為。如此看來,只有政府放手才能盤活製造業,也才能釋放出改革紅利。
?
能源、原材料是振興製造業的關鍵要素之一。以美國為例,它能實現製造業回流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葉岩氣革命」的成功,葉岩氣、葉岩油的大規模商業開採,降低了美國企業的能源成本。我給各位提供一個數據,2012年4月的時候,美國紐交所天然氣期貨價降到了1.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比2008年7月的 13.2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降了86%。此外,美國這個過去的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將在2017年超過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並在2035年實現能源自給自足。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但這就是技術改變現實的最好例子。我又要告訴各位一個讓人頭疼的事實了,就是我們中國其實才是全世界擁有葉岩氣儲量最多的國家!但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都沒法形成具規模的葉岩氣商業開採產業,重要原因之一是,葉岩氣開採的准入門檻太高,現在主要的遊戲參與者還是沒有創新動力的國企。
?
關於製造業,我也想向全國所有的製造業企業呼籲:「不管你是國企還是民企,我們的製造業都不能再僅僅停留在來料加工的程度,而是必須向全產業鏈延伸。」怎麼做?我曾在《產業鏈陰謀》系列圖書中非常清晰地為各位勾畫出產業鏈的流程:品牌、行銷、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和零售;在這之外,還有物流。我把它們統稱為「6+1」體系。希望能夠對渴望產業升級、轉型的企業有所幫助。
?
最後,我要回歸經濟學家的位置,向我們的政府提一個建議,就是你在實施一攬子貨幣政策的時候,能不能有一個長遠的、不輕易動搖的規劃?我以美國為例,奧巴馬政府在我們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的2008年11月當月,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QE1從2008年11月開始到2010年3月結束,美聯儲先是印紙幣從銀行手裡買回有毒資產,再把美國國債賣給銀行,收回發出去的錢,避免亂印錢引起通貨膨脹。此後QE2、QE3、QE4陸續出台,這一系列操作再加上減稅等政策,輔助曾經深陷經濟、金融危機的美國一點點實現復甦。美國政府和美聯儲聯手上演的這出精彩的教科書式治國之「術」,我希望大家能夠仔細研究一下,希望政府給我們的老百姓、民營企業,以及國企都提供一個穩定的創新、創業環境。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極視傳播。
?
郎旋風 - 郎咸平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