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4年9月3日
青心直說:內銀先天缺陷
■民生銀行減派息,反而凸顯了該行的彈性優勢。資料圖片
很多人仍然認為,內銀資本充足比率高,但觀乎很多銀行的情況,其實大部份是受惠於所謂「內評法」(Internal Ratings Based Approach)以計算信用風險與所需資本的國際標準,即各類貸款及資產的風險權重,取決於銀行本身評級,銀行自然可以為自己秤鮮?。作為內銀老總,現時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中央政策、保持資本水平及盈利問題三者之間作取捨。民生銀行(1988)因為資本比率下降,需要減派息,很多市場人士認為屬利淡消息,但可能亦是民生銀行的彈性優勢。
淪為政策工具
很簡單,假設盈利高增長期已暫時告終,而未來一段時間銀行仍然要應付因壞賬增加、撥備上升,所導致資本比率被拖低的問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從減派息著手,去減少資本消耗。民生銀行作為民營銀行可以這樣做,但國有商業銀行就肯定沒有這份本事。首先,令國家減少利息收入,該當何罪!怎麼可能呢?簡直是天方夜談;其次,內銀近年的股價,十分依賴派息或相對性的較高息率去維繫與股東的感情,若真的要淪落至減派息,肯定很多股東會即時跑掉。
既然資本比率下降,而又要維持派息,可以預期如無意外的話,內銀每兩年都會繼續有一次集資,這或者就是羊毛出自羊身上的最佳例子。
就發展潛力與增長空間兩方面而言,內銀其實仍然要比很多國際金融機構好,最起碼不會像許多跨國銀行般,賺賺埋埋未夠付罰款予發窮惡的歐美政府。然而,內銀始終存在一個本質上的嚴重缺陷,就是大股東、管理層及小股東有近乎永不能解決的分歧。
小股東要求回報,要銀行賬目健康,一切在商言商,管理層要控制風險及管理資產負債表;而大股東亦即國家,就要銀行多做政策性貸款,那個行業高風險,就要你增加該行業的放貸,不可落閘。似乎,要內銀真正價值浮現,關鍵不在於壞賬問題,而是盡快解決策略上及主從關係間的兩難之局。
中央要銀行好、又要經濟好,倒不如籌辦一間百分百國家控制的政策性銀行,充當政策性的貸款機器,唯有這樣才可以讓上市內銀正式擺脫政策枷鎖,成功做到商業化經營和管理。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