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4年10月21日
二十一天
在傳統經濟分析框架之下,人是假定是經濟理性,即人的每個決定都是以取決於自己最有利的方向。驟耳聽來,人的利己動機符合人性;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證明,這個經濟理性假設並不是恆久不變,起碼人的習慣就不能單以經濟理性來解釋。
近代商業在研究人的行為變化中,發現人的行為習慣和理念,是可以藉引導來改變的,而這種引導並不是單從經濟理性出發,例如人們會有捨己為人的義舉,靠的是一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理念。而一個人在接觸到新習慣或理念,到這等習慣和理念得被接受,到它們慢慢的鞏固,最少要有二十一天的時間。要留意的是,這個二十一天的時間需要只是一個約數,每個人或是每趟理念的更改,所需要的時間並不一樣,但帶出來的啟示是,每個人的原有動作、想法或是理念,如果變更是經過反覆多次之後,原來所謂新的動作,亦會慢慢變成一種習慣。
對商業行為來說,這個發現自是很重要,因為在行為改變的初期,要改變原有動作並不容易,很多時對行為更改的人來說,這個階段很是刻意和不自然,人們時常需要提醒自己要注意改變。對產品的研發來說,開發新的產品容易讓消費者養成先入為主的習慣,往後的競爭對手要爭奪市場就得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可是更改習慣卻不是容易的事,先行者的優勢也盡顯無遺。
另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理念的鞏固,是有助產品的營銷。舉例來說,現在每個品牌的奶粉在營養成份上都是大同小異,醫生已不再一次的指出,嬰孩轉換不同品牌的奶粉並沒有問題。可是當父母開始給嬰孩餵食某一品牌的奶粉之後,便會以嬰孩已習慣口味而不願意改變奶粉,結果消費者的需求彈性降低,有利奶粉商鞏固市場份額。
這種更改習慣的困難,令生產商需要不停的提醒消費者,其產品是如何適合他們,為的就是不讓消費者有稍作更改習慣的機會。產品廣告除了是吸引新的客戶之外,鞏固原有客戶也是同樣重要。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