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5年6月12日
【蘇教授論經濟】水清則無魚(蘇偉文)
中國有這樣的一句說話:「水清則無魚」,意思是環境若是太過潔淨,反過來是不利生物成長。水有一點混濁,微生物和細小的水產可以有棲息的空間,也有利水中植物生長,較大的生物自然有較多的食物,一條生命鏈就這樣形成了,豐富了整個水中生態。水清則無魚的另一個
演繹,就是俗語說的混水摸魚,形象地說出了這個生態和共生的關係。
水清則無魚這個概念套用在商業社會上,很容易會被曲解為做事不能太守規矩,否則便會令事情辦不了,不少的貪汙腐敗行為,都在水清則無魚的大道理下,都被歪解成可接受的行徑,有的甚至視這些貪腐行為是商業運作的潤滑劑,於是送禮、行賄、吹牛拍馬…等等層出不窮。在中國人的社會裡,這些行為有時甚至會被視作人情世故,是商業世界的潛規則,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是深諳水清則無魚這個道理的箇中高手。
在自然世界裡,清澈的水源其實也可以孕育著豐富的生命,水清不一定無魚。從前商業世界的資訊透明度不及今天,是以不少商業行為可以在利益輸送下進行,當管理人員的無奈也會對這些做法睜一眼閉一眼,原因是手下的人擁有的是運作上的經驗和資訊,沒有了手下的協助,當管理的也會寸步難行。然而,世界進步的結果是經驗可以通過訓練轉移,而勞動力市場也因市場發展而變得流動性大了,現在商業世界重視制度的建立,強調的是治理結構的完善,讓管理人員可以不用在商機的誘因下妥協,專業管理人員不可能容忍下屬這種上下其手的行為。
水清則無魚這種做法現在已不合時宜,在公平、公開和公正的社會𥚃更是不被接受,近代管理倫理中更不被認同這個說法。不少機構已經對一些禮節、款待的安排有著明確的指示,讓員工明白那些是可被接受的行為,那些是不可以超越的紅線,目的就是要讓水清澈,不容再有混水摸魚的情況發生。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