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 - 張宗永 2015年8月10日
圓方集:
創業成事在人
■早前《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主題是美國矽谷,標題叫Empire of the Geeks。 互聯網
許先生半警告半提醒我說:「亞洲的創投環境跟矽谷有很大分別,在美國,一個好的概念可以籌到很多資金,但在亞洲,一創投的資金池比較小;二投資者的態度比較謹慎,他們很多時
都希望看到一個比較確定收入模式,你的生意必須關注收入和控制成本,準備作持久戰。」
不搞上市更自由
許文輝先生是新加坡創投界大佬,出身惠普電腦(HP),曾任新加坡電訊公司主席和國家投資機構淡馬錫董事,他很早便入股我有份創立在大陸的財經網站(雖然他不懂中文),我很感激他的支持。許先生的話說對了一半。7月底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主題是美國矽谷,標題叫「Empire of the Geeks」,我粗淺譯作「技客的帝國」。互聯網熱潮並不是甚麼新生事物,十多年前千禧之際的互聯網泡沫,大家也許仍記憶猶新。近年硬件尤其是智能手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互聯網帶來新的商機。《經濟學人》文章詳述了矽谷的生態圈。
位於矽谷附近的科技公司估計總值3萬億美元,當中包括老大哥蘋果電腦、英特爾、甲骨文和思科;和較後期的谷歌(2004年上市)、facebook(2012年上市)和Twitter(2013年上市);當然還有仍未上市的Uber、Airbnb和Dropbox。傳統上,公司上市是很多創業者的終極目標,亦是機構投資者包括天使、創投和私募基金熱切期待的退出機制(liquidity event),近年因於美國創投資金供應充足,很多成功的創業都選擇長時間不上市,好處是創業者和管理層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在估值排名榜居首接近500億美元的Uber(《經濟學人》的估值是410億美元)。
估值超過10億美元私人企業,《經濟學人》稱之為獨角獸,這些企業因吸納了那麼多的資金,公司管治也開始惹人關注。此外,因這些獨角獸公司估值龐大而又沒有上市,投資這公司亦變了小眾遊戲,我自己亦曾經有這親身經驗。
應該是2010年吧,我那陣子仍是高盛的私人銀行客戶(現在已不是),有一天我的客戶經理緊張的打電話給我說:「有家還未上市的互聯網龍頭企業要批股,銀行特意找一些VIP客戶認購。」
科技較投行吃香
根據他的描述,我很容易便猜到這公司是facebook,我多問了一些認購條款後,覺得傭金和分成都頗昂貴,所以沒有表現得很積極,隔了一天,客戶經理再打電話找我,告訴我這買賣可能對我不大合適,因手續費高上市時間不確定雲雲,大家客套一番便不了了之,當然我心底明白這些搶手熱山芋,當然輪不到我這些小客戶,我忘了當時股票的叫價是多少,但印象中,上市之後扣除手續費之後,應該仍是獲利頗豐的。
融資容易,創業像雨後春筍,但要成功,人是最重要,好的創業者能夠將一個不完美的概念演變成一門成功的生意,但一個完美的概念落在一個平庸的執行者手中,結果是神奇淪為腐朽。創業人並不缺,難覓的是質素。近年願意投身創業的人很多,尤其是在科技行業,全美商科學院畢業生,據統計有五分之一希望投身科技,當然這亦反映過去的首選投行已經風光不再。
《經濟學人》將科技行業和投行作比較,指出很多年輕人求職者認為,同樣是不人道的長時間工作,至少投身在科技公司有機會賺更多的錢。Uber因吸引了不少前投行的員工被人家戲稱為西邊的高盛,Uber打擊對手和爭取市場手法,我絕對是似曾相識(iBank和IT行業的比較,我過往很多文章都曾提及)。
至於許先生的話為甚麼說對了一半,下回再續。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張宗永
圓方集 - 張宗永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