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評論 2017年7月26日

財經評論 2017年7月26日

財經評論:日本泡沫應借鑑


■日本在80年代末經濟泡沫爆破,引發一系列金融機構倒閉。 資料圖片



萬達、海航橫掃海外資產早已不是新聞,但近期傳聞內地「轉軚」打擊民企融資截斷併購資金,用意耐人尋味。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軌跡總是驚人地相似。80年代日圓大幅升值,日本人在國內買樓買地、企業家則遠戰美國豪買

資產,為泡沫經濟埋下伏線。

戰後數十年間日本經濟起飛,80年代達到頂峯。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國聯手幹預外滙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貶值,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成為著名「廣場協議」。協議促使日圓3個月內急升20%。

日本企業由此踏上不歸路。由於日圓升值,資金流入股市及資產市場。企業大規模收購海外資產,彷彿可買下整個美國。當時洛克菲勒廣場、ABC大廈、Citibank總部大廈等均落入日本人手中;Sony、Panasonic更擲幾十億美元收購電影公司等本業以外資產,與現今中國企業行徑相似。

政府加速推行住宅商品化,樓價開始急速飆升。日本經濟似乎欣欣向榮,然而,狂歡只持續到1989年,日、美房地產市場大跌,情況急轉直下。日本主動出擊收緊貨幣政策,應對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泡沫。泡沫爆破後,引發一系列金融機構倒閉。因牽涉大量樓市和股市融資,企業資不抵債,山一證券、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等逐一破產,經濟隨陷入低迷,被稱「失去的20年」。

內地企業「走出去」瘋狂併購,看似與當年「買下美國」走向亦步亦趨。前車可鑑,日前《華爾街日報》引述內地官員提及,政府對上述歷史有深刻認識,加上活躍併購舞台的萬達、海航、安邦、復星授信及借貸風險被查,繼而傳出中央出手打擊萬達境內融資渠道,避免歷史重演,大概已成當務之急。

記者:卓茗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