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10月8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10月8日


市場既好息又騰雞


2011年首批iBond整體年化回報率有4厘以上。(資料圖片)

政府再次推出iBond,100億元發行額即將接受認購,反應好的話,可以加碼至150億元。老實說,iBond絕非新的投資工具,之前已推出了好幾批。不過,在現時市場主流高談闊論話新股的大氣候下,iBond再推

出仍然引來一定話題,即說明目前極低利率環境下,資金沒有出路,亦無疑表明,市場對安全的投資工具是有大需求。

回顧政府多次推出iBond,以2011年首批的一次派息回報最好,第一次有多達6厘,最低的一次也3厘多,令整體年化回報率有4厘以上。之後,多批iBond的平均回報率不斷下降,由3厘幾,到平均只有2厘,委實證明數字反映的通脹水平近10年以來是不斷下降。

筆者無意吹噓iBond,以2厘最低派息看,數字上亦並非太吸引。不過,投資者不要忘記的是,今次推出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以環球宏觀環境而言,絕對是利率最低的一次,及環球央行量化寬鬆最進取的一年。因此,考慮到相對的環境因素下,2厘最低回報委實是很高,或相對慷慨,尤其是本港在數字上是正處於通縮狀況。

事實上,將iBond的2厘回報跟其他舊經濟股派息率比較,的確輸了很多條街;公用股動輒有3厘或以上、中資銀行股更達5至6厘左右,又或者如果滙豐控股(005)肯恢復派息,現價計的息率回報更被稱有超過10厘。

但不要忘記的是,股票就是股票,當中存在很大的價格波動風險,不少因冒收息之名而來的投資者投入所謂高息股,結果很多都碰了一臉灰。其實,近年本港保險公司,之所以有相當銷售表現,靠的根本是年金產品,或其他具收息回報成分的產品大賣。

今次推iBond的時間其實是頗為有趣:一方面全球利率近零、沒有通脹只有經濟衰退,中央銀行的非常規政策亦難言已經收手。不過,同一時間其實市場有一班投資者是正在賭通脹最少短線向上,這既因為受到經濟活動恢復後的供需不均所帶動,亦牽涉包括新冠肺炎疫苗面世主題下的經濟轉好,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脹預期。如是者,其實今次參與認購的投資者,某程度上亦是參與押注通脹向上的遊戲。美國國債中長期債息已持續向上,黃金價格亦然,機構投資者與央行對通脹前景的看法,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講得白一點,iBond反應愈好,就愈代表資金沒有出路,及市場對低風險及具穩定回報資產的渴求。政府有很多基建及其他項目開支,既然如此,類似iBond的零售發債是可以更常規化。

逢周二、四刊出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