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4年3月18日
C觀點 - 施永青
政治改革不及技術改革
2014年03月18日
金融行業在現今社會十分重要。(資料圖片)
有讀者懷疑:本欄的文章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一個地產經紀怎會知道馬鐙的出現,對人類的社會制度也足以產生影響?
其實我寫文章是從不假手於人的。本欄所寫的東西,有些是我觀察自然與社會實踐中自己體會出來的一手知識,也有一些是從書本或媒體上接觸到的二手知識。不過,即使是二手知識,我也是經自己消化理解後,才向讀者演繹的。
我對馬鐙的認識,最初是從顧準先生的著作中接觸到的。顧準先生是一個我十分敬重的人。他沒有上過大學,卻學識淵博。年輕時為了救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後卻因為堅持講真話,被打成右派,弄到妻離子散,卻無改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他研究馬鐙,是為了引證馬克思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繼而推動社會制度的改變。
幸虧讀了顧準的著作,我才沒有全盤否定年輕時候接觸到的馬克思主義。顧準先生亦啟發了我對知識作更廣泛的探求,不會因自己未有機會受過正規的教育,而預判某些知識是一定與我無緣的。這個欄的題材相對多樣化,也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感謝顧準先生。
中共雖自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但在改革開放前,卻一路強調要透過「搞政治」,去「促生產」。這分明是與馬克思主義背馳的。怎可能搞搞政治運動,背背毛語錄,中國就可以跳過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這豈不是變成了唯心的政治萬能論?
如果沒有科技的發明與生產力的提升,人類的產出可能僅夠維生,不會有個人財富的積累,亦不會有私有產權觀念的出現。個人亦只能依賴氏族,過群體生活,不可能產生個人主義與民主意識。沒有工業大生產,就不用一開始就需要作資本性投資(買機器、建廠房、買原料、請工人),資本在社會上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決斷性,金融行業亦不會這麼重要。
在在都顯示:經濟才是社會基礎,政治只是上層建築。然而,近年香港社會出現了另一類的「政治掛帥」,以為有了好的政治制度,社會上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種想法和中共在改革開放前的想法如出一轍,除了不切實際外,還足以造成禍害。
在現實世界,政治改革的成效遠不及技術改革可靠,而且經常走回頭路。因為,技術改革的基礎是自然法則(natural law),而政治改革的基礎則是約定法則(normative law)。前者放諸四海而皆準,後者只屬某一個時代,某一群人的共識,無可避免有局限。
技術改革一旦成功,很快就成定局。有了汽車,就會淘汰馬車;有了AK47,就不會再用弓箭;有了電郵,就不會再用電報。但法國大革命之後,一樣會有拿破崙稱帝;美國一撤軍,阿富汗又倒退回塔利班時代;反映政治制度無可避免有時空的局限。過度迷信政治改革的效用,很容易導致另類專制。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