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 - 胡孟青 2014年10月28日
青心直說:三四線股都不如!
■若一間企業目標飄忽,管理層又質素所限,甚至搞是搞非,這肯定連三、四線股也不如。資料圖片
低收入,就是沒有經濟貢獻,而應有權力就要被相應受到限制嗎?說這番話的人,未必太了解經濟,若將整個經濟體系當成一條生產線的話,低收入勞動力,正正是生產力的重要一環,沒有工人、沒有基層勞動力,資本家何以利用生產資源去製造盈利呢?八、九十年代本地廠家將生產線北移至內地,原因是本地低廉勞動力減少;近年零售、餐飲成本上漲,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低下工種勞動力供應有限,請人困難,故在發展經濟的大前提下,老闆及低下工人既是互動,亦互補不足,根本不應該預先標籤及有先後重要性的假設。
金錢掛帥想法危險
有經濟增長,然後才可以搞政府福利,又是對嗎?當然,以一個家庭或以預算個人開支做例子,從來就要量入為出,不能夠先使未來錢,甚至靠借貸度日。或者,社會對福利主義的理解或有偏頗,幾乎假設任何照顧基層政策就等同福利主義。但用外國最簡單定義,福利主義本身其實是用超高稅制,去維持及支持社會上的福利開支,香港仍未去到這地步。有經濟增長,才可以有福利提升,表面上聽來理所當然,但中間似乎略過了一個重要課題,那就是經濟增長本身,是否能夠惠及各階層?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在福利之外,更重要是涉及財富再分配的問題。對很多政府,經濟增長是頭號大事,因有增長才有收入,才會令市民生活水平提升。但試問若一個社會開始動盪、民心思變的話,政府若仍堅持經濟增長行先,這政府就似乎是太過食古不化了。
認為要有錢要富有,才對社會有貢獻的想法,是相當危險。一個靠炒賣、投資發達的人,他對社會貢獻很大嗎?有公義、公平及公正的社會,是人人平等,如果亂加假設去做另類定義,不文不類,而又扭曲概念的話,香港或者會沉淪。
開埠以來以至近數十年,香港經歷過多次大風大浪,之後一次比一次進步,原因不是我們有福氣或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而是社會仍然可以維持理性,緊守崗位。就以企業層面為例,那會有一間公司所有員工會完全和睦相處?但爭取盈利表現及薪金報酬的大目標,就成功將大部份員工維繫一起,相安無事。如果企業是目標飄忽,管理層又質素所限,甚至搞是搞非的話,那間公司敢肯定連三、四線都不如。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