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財經評論 2015年10月7日



財經評論 2015年10月7日

財經評論:零售慘又如何


■本港珠寶鐘錶單月銷售額由10年前19億元,升至今年的78億元。 資料圖片



自去年起,零售寒冬這個慘情的詞語不斷在報章、零售業出現,甚至官員口中徘徊,彷彿香港又回到03年沙士時困境。回顧過去10年,本港零售業如癌細胞般高速擴散,現「病情」稍見受控,人們不禁要問:零售寒冬,又如何?

政府剛公佈,今年8月份本港零售業銷售總值為379億元,按年跌5.4%,跌幅年內新高,連續6個月萎縮。經濟師預期,港元兌其他外幣續強勢,訪港旅客將續下跌,今年餘下月份市道仍然不振。



打工仔冇錢落袋
翻查政府統計處10年前、即05年8月份數據,當月零售銷售額165億元;換言之,即使市況步入寒冬,目前香港零售業規模仍較10年前增長近130%。10年間,香港所有行業的平均月薪,由10,511元增至14,877元,幅度僅41%。零售業發達,錢,沒有真正流入打工仔口袋。

從細分行業看,本港珠寶鐘錶單月銷售額,10年前19億元,今年淡市,但已「爆升」至78億元;藥物、化妝品銷售額,10年前12億元,今年達32億元。莎莎(178)、周大福(1929)分店以幾何級數擴張,猜想普羅大眾家中的勞力士,有否以倍數計增加?使用化妝護膚品習慣,是否由每日二次,增加至每小時一次?

總有人獲益的,那些叫大業主。差餉物業估價署指,10年前港島區平均商店租金,以每平方米計,每月只需844元;10年後,平均租金升至1,628元。所以,近日那些租金暴漲的一線街道,出現30%、40%減租潮,不少業界反而大聲叫好,因高昂租金正慢慢把香港各行各業競爭力,推到死亡邊緣。

無可否認(或無奈地),零售業已成為香港重要經濟支柱,惟行業興旺,市民荷包卻沒有實際得益,仍有厚臉皮商人或議員,呼籲政府救市。此時,香港已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對綁架社會多年的零售業,施以憐憫。

記者:鄭柏齡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