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6年1月6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6年1月6日


C觀點 - 施永青
內地應如何「去產能」?
2016年01月06日



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產能大增,經濟得以高速發展。在發展初期,百廢待興,產能不愁沒有出路。建出來的公路、橋樑、機場、碼頭、煉鋼廠,都能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但經過這麼多年的建設,中國已甚麼都有,高鐵已四通八達,二綫城市

也建了很多新機場,發電量已有剩餘;現在卻碰著全球經濟放緩,過剩的產能反而成了社會的包袱。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才提出「去產能」這項任務。

其實,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每隔一段時期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透過市場機制汰弱留強,無需變成政府的任務。但內地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很多產能效益低的企業都是國企,要由國家來定斷哪個可以留,哪個必須去;「去產能」才會變成政府的工作。

在自由市場上,營運沒法賺錢,股東又蝕不起的公司只好關門,生產設備會被拆卸,廠房會被炸掉,這是「去產能」的主要途徑。但中央政府手上仍有錢,國企尚未到蝕不起的程度,所以很多該關門的國企仍在營運,導致大量浪費,令中國政府必須訂出如何「去產能」的方式。

據報,內地已出現國企也要宣布破產的個案,顯示內地「去產能」的行動已開始進行。但政府是如何選擇哪些企業應該破產,哪些企業還值得繼續注資,大家仍弄不清楚。如果是由黨委書記決定,那就「朝裏有人好做官」,後台不夠硬的企業就得率先倒閉。這種「去產能」的方式就很容易出差錯,效益不如利用市場機制。

其實在一些大型的私人企業,由於亦存在著很多獨立營運的子公司,公司的高層一樣要面對那些虧損的子公司需止血的抉擇。所以很多都有清楚的去留準則,值得中國政府參考。

就我所接觸,這些準則主要涵蓋4個方面︰(i)虧損時間的上限,譬如連續兩年虧損就得關閉或者換負責人;(ii)虧損金額超越原有計劃的上限;(iii)在市場佔有率上每況愈下,顯示營運效益不如對手;(iv)管理班子頻頻換馬,顯示人才沒法凝聚等。若然,中央能訂出一些具體的準則,讓全國都可以依循,那「去產能」的步伐就可大幅加快。

然而,在盡快淘汰落後的產能的同時,還應該研究如何善用這些產能。一些在中國應該淘汰的生產設備,其實還可以賣去第三世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向日本、德國買過不少二手設備,相信很多發展中國家,對這類二手設備會有興趣。

中國近期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策略,相信除了有政治上的考慮外,還考慮到如何善用在中國已經過剩的大型組裝能力。為第三世界搞建設的風險是最後收不到錢,但錢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可留待將來再算,眼前需要面對的,是如何讓工人繼續有工做,生產設備不要讓它生銹;與其讓設備白白報銷,不如拿來造福世界。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