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建議加入我們的Facebook, 如果遇到特別情況,我們可以有一個平台通知大家。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6年5月3日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6年5月3日


【蘇教授論經濟】痛苦指數(蘇偉文)
經濟學上有一個代表社會經濟問題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該指數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由已故美國經濟學者亞瑟.奧肯(ArthurOkun)所提出。

奧肯生前為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也為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院士,作為一位和名的學者,

奧肯在頂級經濟學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不少文章,可是奧肯卻不是一位在象牙塔內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奧肯也頗為入身,他曾多次出席美國國會有關經濟問題的聽證會,也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奧肯在經濟學的探究上,最為人熟知的是奧肯法則和痛苦指數。

所謂痛苦指數,簡單點說是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加起來的一個指標。對市民大眾而言,高失業率和高通脹都不是好事情,所以將這兩個不受歡迎的數據相加,將之稱為痛苦指數一來簡單易明,二來又可以傳神地將民生兩大關注問題數量化表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卡特競選美國總統時,就以美國的痛苦指數作競選宣傳,在那個高通脹和高失業率的年代,痛苦指數自然高企,卡特也打動了不少選民而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但諷刺的是,在卡特總統任期結束後,美國的痛苦指數卻到達了最高峰的21.9,當中通脹率是14.4%,而失業率是7.5%!

痛苦指數是在四十多年前提出,現代經濟學家也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看通脹,因為溫和通脹有其好處,人們只對高通脹,特別是工資追不上高通脹時感到不滿。而且也有研究發現,人們對通脹和失業有著不同的負面觀感,人們比較著緊失業多於通脹,而兩者的關係大約是1.6比1,即公眾對通脹的忍受力是失業率的1.6倍,即一個百分點失業率帶來的不滿,是和1.6個百分點通脹相約。

當然,痛苦指數看重了通脹,當一個地方有通縮時,當地的痛苦指數也會較低,但痛苦指數是否反映了當地社會真正的感受,卻是不無爭議,因為許多社會問題不是單單可從通脹和失業上可看到的。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