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經視野 - 王冠一 2013年3月15日
商品交易 亞洲崛起
作者是 王冠一
15-03-2013 (週五)
?
去年國際商品市場表現失色,多家大型礦商怒炒CEO以向股東交代,就知道市道有多差。近年馳騁於商品市場大炒特炒賺個盤滿砵滿的歐美金融機構,亦紛紛龜縮起來,不少投資銀行計劃萎縮甚至索性關閉商品交易部門。
?
從事商品交易的大型金融機構,去年業務狀況簡直慘不忍睹,其中,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去年收入分別下跌16%及20%,高盛全年收入更大跌64%;至於瑞銀則計劃結束石油、金屬與農產品等交易部門。
?
正當歐美商品「大莊家」意興闌珊之際,香港及南韓的證券交易所,反而計劃在商品市場大展拳腳。傳統證券交易所染指商品市場,主要是因為見到環球股票交易已無甚增長潛力,香港的港交所與南韓的韓國交易所亦然。
?
香港方面,由於港交所較其他交易所擁有多一項優勢 - 內地實質的商品需求作為發展商品市場的有力支援,成為港交所去年大膽斥資22億美元現金(約171億港元)奪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最大誘因。
?
據聞港交所主要看準這方面優勢,計劃把LME的商品交易業務,跟集團本身的證券業務結合,重點發展能源及軟商品期貨生意,業務型態將更加近似洲際交易所(ICE)、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估計港交所的終極發展目標,是跟內地的交易所結盟甚至合併壯大。
?
至於南韓方面,韓國交易所的發展策略會將會比較側重於企業的交易需要,尤其是滿足企業對沖業務風險的需要,明顯跟香港以實用為主的發展策略不盡相同。
?
據聞韓交所計劃重點發展黃金期貨與牲畜期貨產品,並以退休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為主要銷售對象。除此以外,韓交所亦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私營的農業銀行參與牲畜交易活動,從金融角度推進南韓的農業發展。
?
對亞洲國家而言,只有盡力保住商品的議價權,或至少避免商品價格長期被外國勢力操控,才能夠保障自身經濟健康發展。況且證券交易所染指商品市場,亦是大勢所趨,因為歐美監管機構,將逐步落實把商品市場相關的結構性產品交易業務,由場外(OTC)劃歸交易所負責,希望可以更方便監管。
?
歐美金融機構慢慢退出商品交易業務,無可否認是傳統交易所搶佔市場份額的大好機會。不過,商品市場向來是一個「炒家聖地」,亦是生意人與投機者熱愛進行對沖活動的平台,對歐美莊家而言,實物交收從來不是業務發展的重點,如今歐美莊家選擇逐步淡出,似乎預示商品交易的盛世已過。港交所與韓交所染指商品市場的決定,絕對是政治正確,但對集團的實質效益是否如預期般大,值得拭目以待。
?
?
王冠一
www.wongsir.com.hk 下一個 >
國際財經視野 - 王冠一 舊文